年輕女性子宮滿佈肌腺瘤 微波消融告別每月經痛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邊建元/新北報導

圖:婦產部長陳國瑚醫師/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35歲的李小姐近三年總會因為生理期而腹痛難耐,日常生活都受到了影響,擔心身體狀況的她前往台北慈濟醫院就診。婦產部陳國瑚部長透過超音波與抽血檢查,發現子宮內佈滿子宮肌腺瘤,透過腹腔鏡與婦科超音波導引,進行子宮肌腺瘤微波消融治療,術後李小姐的症狀大幅改善,生活品質也得到提升。
子宮肌腺瘤是一種子宮內膜異位的疾病,即子宮內膜腺體組織出現在子宮肌肉層內,導致子宮壁增厚、慢性發炎。形成原因多與經血逆流及免疫功能異常有關。陳國瑚部長目前也擔任台灣婦產科內視鏡暨微創醫學會理事長,他進一步說明:「子宮肌腺瘤好發於35-50歲的女性,是生育年齡婦女重要的婦科疾病,台灣地區婦女的盛行率約有20-30%,在不孕的女性中也相當常見。當這些異位(經血倒流並長入子宮肌層)的內膜組織在月經週期受到賀爾蒙刺激時腫脹發炎,就可能有劇烈腹痛、經血過多以及壓迫膀胱導致頻尿等症狀,長期下來更會因為子宮結構性改變與慢性發炎而影響受孕。」
臨床診斷子宮肌腺瘤可以透過病人主訴、內診、超音波及抽血檢查來判斷。過去的治療方式有藥物及手術摘除子宮兩種,藥物治療可暫時控制經痛與經血過多,但長期使用荷爾蒙類藥物抑制劑容易出現類似停經更年期的副作用,例如熱潮紅、盜汗與骨質疏鬆;手術切除全部子宮雖能徹底移除病灶,但對希望保留子宮或仍有生育計畫的女性而言就無法再生育,代價較大;而若只切除局部子宮肌腺瘤,則無法完全清除、症狀改善有限。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微波消融成為近年來的治療新選擇,醫師在腹腔鏡及婦科超音波的導引下,將消融針精準進入病灶,釋放高能量微波破壞異常內膜腺體組織,使其失去活性而逐漸縮小壞死,達到止痛與減少經血的治療目的。
陳國瑚醫師表示:「微波消融治療的範圍可透過影像導引精準掌握,不容易傷害周邊組織,也因為術中保護子宮內膜,病人術後不影響懷孕。此外,微波消融治療術後疼痛感低、併發症風險也較小,根據臨床追蹤,近九成的病人預後狀況良好,能恢復正常月經週期,經痛大為改善,提升生活品質。」
陳國瑚醫師提醒,女性應定期接受婦科健康檢查,透過子宮頸抹片、抽血與骨盆腔超音波可早期發現異常,及時介入治療。如果出現上述症狀或疾病,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診斷,與醫師討論最適切的治療方式並定期追蹤,以維護生活品質。
14歲童腦中風在教室昏倒 急送醫10分鐘取栓救回大腦
胸部像刀刺疼痛 記熟急性主動脈剝離快送醫
母胎中長腫瘤10週長四倍 女嬰竟帶著16公分「大球」出生
女醫三劍客 全方位守護女性健康
貨司機罹肺腺癌四期 免疫療法見效已活六年
最新健康新聞
-
建築工5米墜落臉變形!「隱形重建」恢復顏面原貌 外表完全無疤
(22 分鐘前) -
結盟國際創新長壽社企、英國NICA 中山大學推動AI全齡健康
(36 分鐘前) -
局部減脂再升級!精準雕塑曲線 邁向體重管理新時代 「減重不等於變瘦!」 專家解析減重技術邁入「微創、精準、個人化」
(37 分鐘前) -
黃氏製藥新廠落成啟用 縣長張麗善:為雲林醫藥產業注入新能量
(56 分鐘前) -
U=U科學共識進入生活場景「無懼愛滋、去除歧視」捷運列車吸睛啟航
(1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