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性風濕症 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風濕病
36歲的阿芳(化名),2年前開始出現突發性的單處關節腫痛,起初是兩手手腕輪流發作,之後就連手部的小關節和雙膝也都會出現同樣的症狀,這些症狀往往在2、3天後就自行消失,且隔1個多月才會再度發作,她心想可能是工作太勞累的關係,所以沒有就醫。
然而近半年來,上述症狀出現次數變得頻繁,可能1個月就發作3-4次,而且腫痛程度比過去更加劇烈,持續天數也拉長。阿芳先到附近的診所治療,醫師抽取她右膝關節的積液幫忙減輕疼痛,並做了抽血檢驗,由於尿酸值及類風濕因子皆正常,只能開立止痛藥給她服用以暫時緩解不適。2週後,她的左手手腕關節也紅腫熱痛,醫師乃將她轉介到大醫院的風濕免疫科做進一步評估和診療。
經過風濕免疫專科醫師詳細的病史詢問、骨骼關節肌肉的身體檢查和免疫風濕相關的血液檢驗後,確定阿芳罹患的是反覆性風濕症,於是給予抗風濕藥物治療。服藥1個月後,陣發性的關節腫痛逐漸趨緩,治療半年後,將藥物停止並無復發現象,爾後每半年至1年在風濕免疫科門診定期追蹤。
什麼是反覆性風濕症?
反覆性風濕症是一種會造成關節或關節附近軟組織陣發性發炎腫痛的風濕疾病,最早是在西元1944年,美國的Hench和Rosenberg兩位醫師學者,針對34位在梅約醫學中心(Mayo Clinic)醫治的反覆性風濕症患者進行臨床研究,將此一特殊的風濕病予以命名並沿用至今。病因目前仍不是很清楚,但研究發現可能和基因、微生物感染、環境因素、免疫系統紊亂及其他免疫風濕疾病等有關。
反覆性風濕症並不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然而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將近一半的反覆性風濕症患者,日後可能會發展成慢性且持續性的關節炎,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另有少數患者被發現伴隨有其他免疫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或貝西氏病(Behcet`s disease)等。
反覆性風濕症的症狀
●好發年齡平均在45歲左右,但從20歲到80歲都可能出現,男女比例差不多。
●通常是急性的單關節炎發作,關節或關節附近的軟組織會呈現紅、腫、熱、痛和活動受限的情形,偶爾會2-3個關節同時腫痛。
●最常發生在手部的小關節和腕關節,其次是膝和肩關節等部位。
●關節腫痛的症狀會持續幾個小時到數天,之後逐漸緩解並恢復正常。
●在2次症狀發作的中間,會有完全無腫痛的「症狀間歇期」,時間從幾天到數月不等。
●症狀發作的頻率越密集,或是在腫痛的關節區出現積液,都是疾病較為活動的徵象。
如何診斷反覆性風濕症?
●反覆性風濕症的診斷:主要是依據病史的詢問和骨骼關節肌肉的身體檢查,目前並無獨特專一的檢驗項目異常供診斷參考。
●實驗室檢查:在急性發作期的發炎指標可能會升高,待症狀緩解後,發炎指標也恢復正常。類風濕因子或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CP)陽性的病人,日後有較高的比例發展成類風濕性關節炎。另外,可考慮檢測抗核抗體,初步篩檢是否有潛在其他免疫疾病的可能性。
●影像學檢查:反覆性風濕症不會造成患處骨骼關節的破壞,故X光檢查結果通常是正常的。可考慮在急性發作期,安排骨骼關節軟組織的超音波檢查,藉此偵測關節發炎的程度、是否有關節積液或是關節旁軟組織發炎等情形。
治療反覆性風濕症的方法
在急性發作期,給予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關節腫痛的症狀大多能快速緩解。然而,如果關節炎反覆密集地發生,造成患者 生活或工作上的不便,就要考慮開始服用抗風濕藥物,例如必賴克瘻(Hydroxychloroquine)等,治療後可降低急性症狀發作的頻率和程度。
醫師的叮嚀
反覆性風濕症不會破壞患處的骨骼關節,所以很少發生關節後遺症,經過用藥治療也大多能逐漸緩解及有效控制,預後尚屬良好。不過,有一部分反覆性風濕症患者之後可能轉變成類風濕性關節炎或其他免疫疾病,故最好能定期在門診追蹤,以免病情有了變化卻不自知。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82期
最新健康新聞
-
-
癌症年輕化!免費癌篩「這4癌」都放寬年齡 其中這1項25歲就能做
(13 分鐘前) -
運動時的心臟警訊!避免突發心血管疾病的必知防護
(43 分鐘前) -
奇蹟!馬偕跨團隊產前產後接力,成功救治出生僅22週早產兒
(58 分鐘前) -
工作3年存到100萬,怎麼做到的?過來人揭吸引金錢的「7種心態」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