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6°
( 17° / 16° )
氣象
2024-08-25 | 匯流新聞網

「咳到吐…」黴漿菌蔓延 台灣嬰幼兒、青少年兩端感染急升


「咳到吐…」黴漿菌蔓延 台灣嬰幼兒、青少年兩端感染急升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狂咳到吐,新冠肺炎疫情過後,國內不時出現「黴漿菌」病人潮,常見引發大規模呼吸道感染,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新生兒科主任吳宗儒表示,醫院包括門診、急診及住院患者中,發現不少黴漿菌感染的兒童,值得注意的是,以往黴漿菌感染在5歲左右的幼兒最常見,但這兩年發現患者年齡有向兩端擴展趨勢,更小的嬰幼兒和青少年感染比例都有所增加。


根據流行病學顯示,自2022年下半年開始,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黴漿菌感染病例顯著增加,醫界普遍認為,肺炎黴漿菌之所以重返,跟防疫措施放鬆,呼吸道疾病開始反彈有關。


吳宗儒表示,除了個案人數帶來的挑戰之外,更嚴峻的挑戰是,這一波黴漿菌的抗生素抗藥性狀況,有些研究指出,近來黴漿菌對巨環類抗生素,如紅黴素、阿奇黴素等的抗藥性比例很高,這意味著傳統首選治療方式有可能會失效。


偏偏黴漿菌抗藥性目前沒有快速檢測方法,吳宗儒說,只能看治療反應來判斷,抗藥性的產生造成治療的不確定性,不僅增加兒童病患的痛苦,也會加重家庭和醫療系統負擔,及醫病關係緊張。而當常規抗生素(巨環類抗生素)無效時,醫生可能會考慮使用多西環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和環丙沙星等替代抗生素,然而,這些藥物在兒童使用時需要特別小心,避免可能影響發育。


吳宗儒表示,目前臨床治療黴漿菌,針對輕症患者可能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使用常規抗生素時會密切觀察2至3天,判斷藥物是否有效;若需要使用替代藥物時,通常療程為7至10天,同樣會留意及監測副作用。


吳宗儒提醒,面對黴漿菌感染和抗藥性的雙重挑戰,預防始終是最好的方案。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如勤洗手、咳嗽時遮掩口鼻等,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風險。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充足睡眠、均衡飲食,以增強免疫力。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暑假手機、平板無限制 8歲學童「低頭」低出駝背求醫


家中老人忘東忘西、回應慢 不是失智!別延誤「慢性水腦症」治療黃金期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