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性別牆12-6】台灣10多萬跨性別者圓夢最大障礙 「家庭、經濟」兩大石頭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跨性別人口有多少?據國內估計,跨性別人數約占總人口的0.5%,約有10萬餘人,這一群人當中,有人小至幼稚園就有自覺「我明明是男生為什麼要穿女生衣服」,也有人直到青少年、大學階段,接觸到跨性別概念,才知道那股從小到大揮之不去的格格不入感是什麼,但從體認到自己是跨性別者到真正接受自己,乃至進一步荷爾蒙治療、手術(女跨男、男跨女),醫界第一線觀察,最大關卡其實在於「家庭」及「經濟」兩大難關。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傷科醫師胡瀞暄是長庚性別置換醫療團隊一員,從國外習回新式性別置換手術的她,從2021年8月開始協助跨性別者進行性別置換手術,迄今已操刀近50例,跟其他性別友善門診的醫師一樣,都深刻感受到國內跨性別者最常跨不過的兩塊大石頭,一是家庭壓力,二是經濟壓力。
跨性別者想順利重置性別,得終生接受荷爾蒙治療,每個月藥費至少數千元,而性別置換手術也不像一般人以為的只有「摘除原生性器官」,為了在外觀上完全跟其他男性、女性無異,各項大大小小細修臉部、胸部等處的手術,少說200萬元跑不掉。國內目前手術以男跨女為主,十例才有1例是女跨男,跟亞洲其他國家較為不同,可能與國內女跨男族群較為封閉有關。
胡瀞暄說,錢的事還好解決,畢竟費用並非絕對高不可攀,只要存夠錢,就可圓夢,門診第一線觀察,最跨不過去的,6成仍是來自家庭的壓力。她就收治過一名60多歲的大學老師,為了一圓恢復女兒身的夢,付出代價是跟老婆離婚、與二個孩子徹底斷絕關係。
原來該名退休老師,平常在家人面前是不折不扣的大男人,不但對老婆頤指氣使,對小孩也是高壓教育,卻在退休之後,決定放飛自己,開始尋求性別置換醫療,更對老婆吐實「每次性行為都拚命幻想自己才是被壓在下面的那一個」,讓老婆、孩子都不諒解,社工介入來來回回調解一年不成,最後離婚、淨身出戶,自己一個人生活。
礙於家人眼光甚至反對,而無法順利手術,甚至鬧自殺的案例,胡瀞暄坦言,在診間太常見了,儘管在同志婚姻、性別平權等議題,外界一致認為台灣是走在前頭的開放社會,但實際上,不少人其實多半抱持「別人家可以,自己家小孩不行」的心態。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主治醫師陳泰宇指出,上門求助往往可分為兩大類人,一是對自我性別認知還不夠明確者,希望透過多談談來瞭解自己;另一類則是十分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已經打定主意要還原自我的性別,於是找上精神科醫師啟動評估、治療過程,畢竟手術費用高昂,摘除、重建器官都是重大工程,在意手術完成度,甚至擔心後遺症,而這一段路平均要走上一至二年。
把性別置換手術當成「萬靈丹」,陳泰宇提醒,有時候也可能為跨性別者帶來失望,因為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不是做完手術就是結業式、一切問題歸零,若期待過高,但本身在性別認同的確認過程中,穩固度不足,或者還有其他社會適應的問題,國外相關臨床研究顯示,事後後悔的機率絕對不會是零。因此,手術後追蹤觀察同等重要。
陳泰宇表示,所幸,近年來台灣社會風氣轉變不算小,已經有不少15、6歲對性別不安的年輕孩子是由家人陪同著來看診,過去家庭是最大障礙因素的現象已見鬆動。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跨越性別牆12-7】跨性別「免術換證」YES or NO? 台灣醫界態度保留
【跨越性別牆12-8】性別認同為何需他人鑑定? 台灣跨性別換證門檻高、醫療資源匱乏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健康新聞
-
國光流感疫苗出包「藥劑變淡黃色」 專家分析:可能有2原因
(2 小時前) -
諾羅病毒入侵季節 預防之道:注意飲食與清潔習慣
(5 小時前) -
潰瘍性結腸炎引發經常腹瀉、血便 中榮嘉義分院治癒解除困擾
(6 小時前) -
乳房摸到硬塊,確診「良性腫瘤」該切除嗎? 醫給答案...3情況建議要拿掉
(7 小時前) -
「飯後泡澡」好放鬆?醫嚴厲警告:恐誘心肌梗塞 揭「最佳時間」
(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