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6°
( 16° / 15° )
氣象
2025-02-13 | 匯流新聞網

吞嚥困難以為胃食道逆流 她暴瘦21公斤!竟是發生率十萬分之一難纏病


吞嚥困難以為胃食道逆流 她暴瘦21公斤!竟是發生率十萬分之一難纏病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72歲的嚴女士,二年前出現吞嚥困難,起初就醫檢查認為是胃食道逆流,沒想到症狀持續加重,嚴重到曾經二、三天不能進食,一吃就吐,也不能躺平睡覺,體重從74公斤一路下滑到只剩53公斤,最終詳細檢查才確認罹患少見的「食道弛緩不能症」,以經口內視鏡食道括約肌切開術治療後,二週內完全恢復正常飲食,免開刀解除多年的困擾。


嚴女士表示,自己一直以來都身體健康,萬萬沒想到會竟罹患這麼難纏的疾病,食不下嚥,體重暴瘦,幸好最後找對醫師仔細檢查,確認是食道的問題,才擺脫二年來的痛苦,「終於可以好好吃飯、躺平睡覺了!」


收治病人的台中榮總胃腸肝膽科醫師林宛姿指出,食道弛緩不能症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有1至2人,盛行率約為每十萬人10至15例,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主要發生在25至60歲。病因是食道下端與胃交接處的括約肌無法正常放鬆,導致食物無法順利進入胃部。


因此,當食物堆積在食道內,林宛姿說,就可能出現吞嚥困難、胸痛或胸部壓迫感,以及食物逆流的慢性症狀,不適感可能長達數月到數年。長期不易進食,造成體重減輕、營養不良,或因食道痙攣出現劇烈胸痛的急性症狀。


林宛姿表示,食道弛緩不能症主要是因為食道內壁神經元的發炎與退化,導致食道蠕動功能及下端括約肌無法正常放鬆。造成的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瞭,但已知可能的機制與危險因子,包含遺傳基因、自體免疫反應,以及病毒或美洲錐蟲病等,都可能引發此症。


林宛姿說,透過內視鏡從口腔進入食道,精準切開食道下括約肌以釋放肌肉壓力,是目前治療食道弛緩不能症的首選方式,手術成功率高達90至95%。其他治療方式則各有限制,像肉毒桿菌注射需反覆施打,治標不治本;腹腔鏡手術雖有85至95%成功率,但恢復期較長,年長患者風險較高;氣球擴張術雖恢復期短,但復發率達30至40%。


醫師提醒,民眾若持續出現吞嚥困難、胸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及早診斷、積極治療,才能有效改善生活品質。


照片來源:台中榮總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跌破千例一年就破功 去年1002人新染愛滋!34歲以下人數激增


骨鬆骨折最要命「僅三成治療」 國衛院研究:一招降15%再次骨折風險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