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腹部悶痛竟是「雙重魔王」 胃腸6公分大腫瘤+膽結石塞滿滿!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名72歲的婦人,2個月前因為上腹部悶痛且頭暈就診,由於合併有血便症狀,經上消化道內視鏡及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有胃腸道基質瘤,且腫瘤已長大接近6公分,另一方面膽囊更被結石塞滿,沒有膽汁的空間,幸運的是,借助微創手術一次根除。
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蔡欣恬指出,原來婦人早在3年前檢查時就發現有個2公分大的胃黏膜下腫瘤,疑似胃腸道基質瘤,沒想到這一次又發現腫瘤緩慢長大。經過和病人及家屬充分討論,醫療團隊以達文西系統機器手臂輔助腹腔鏡手術,進行部分胃切除以及膽囊切除手術,病理化驗報告證實胃部腫瘤屬於低度分化惡性胃腸道基質瘤,僅需定期追蹤檢查,膽囊則是慢性膽炎。
蔡欣恬說,胃腸道基質瘤(GIST),是由腸胃道肌肉層的間質細胞長出來的惡性腫瘤,根據統計,約占所有腸胃道癌症的2%左右,好發於年長病人,平均年齡約在65至69歲,但也有不到2%的機率發生在20歲以下年輕病人,多與基因遺傳有關。
而跨國統計也顯示,在香港、台灣、韓國與挪威,有較高的胃腸道基質瘤發生率,約每百萬人有19至22人,美國及加拿大的發生率約每百萬有7至8人。
蔡欣恬提醒,胃腸道基質瘤在腫瘤還小時,鮮少有症狀,通常有症狀時,多已大於2公分,由於臨床症狀沒有特異性,常見如腹部脹悶不適、噁心嘔吐、大便出血、體重減輕及排便習慣改變等,依照腫瘤生長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目前主要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標靶治療為輔。
蔡欣恬說,若是已經有遠端轉移的病人,或腫瘤原發位置屬於手術高度危險區域,或腫瘤太大而無法一次手術完整切除,可以先給予標靶治療,這種前導性治療的模式有機會將無法手術的病況轉變成可以手術,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也因為標靶藥物的介入,整體平均存活率增加3成以上。
醫師提醒,由於胃腸道基質瘤早期幾乎沒有症狀,症狀的臨床表現也無特異性,因此很容易被忽略,特別提醒年長者如有腹部脹悶不適、噁心嘔吐、大便出血等症狀,務必多留意,必要時進一步就醫確認。
照片來源:國泰醫院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王大陸傳假裝心臟問題閃兵 醫師都吃驚:難度爆表「演技一流」!
今年最小流感死亡! 未滿6歲女童高燒40度「心腦病變」住院4天亡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健康新聞
-
-
百年老店冰棒藏蟑螂!誤食不只噁心 醫揭恐怖後果
(10 小時前) -
糖尿病出現蛋白尿當心是腎病變! 中西醫合併治療遠離「沉默殺手」
(11 小時前) -
久坐少動、飲食又放縱! 40歲上班族胸悶、疲憊感難消
(12 小時前) -
2025消除C肝! 國健署與矯正署合作推動篩檢治療計畫
(1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