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基因體定序揭密!越晚當爸「精子突變較多」 孩子精神疾病發病越早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為了孩子的健康,當爸爸真的得趁早!國家衛生研究院今(5)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指出,研究團隊利用全基因體定序家族資料,量化分析證實,父親較晚的生育年齡可能影響子代精神健康,也就是父親生育年齡越高,其子代思覺失調症風險增加,且發病年齡較早。
國人越來越晚婚、晚育,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112年母親平均生育年齡為32.4歲,自民國80年以來上升了5.2歲;112年的父親平均生育年齡則為34.6歲,32年來上升了4.3歲。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世亨則是與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兼副院長陳為堅、台灣大學健康數據拓析統計研究所助理教授馮嬿臻等人合作,利用全基因體定序探討父親生育年齡之影響,證實較晚的生育年齡確實可能影響子代精神健康。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
王世亨表示,有關男性生育年齡與子代健康的相關性,有一派假說是新生突變假說,即男性精子一生中不斷進行分裂,年紀越大的父親精子所累積新生突變數較多,因此增加其子代罹病風險,也最常用來解釋父親生育年齡效應。
另一派則認為男性生育年齡與子代精神健康之間並非因果關係,是因為忽略了干擾因子的影響所造成的假象。
王世亨說,研究團隊針對5個多發性思覺失調症家庭進行全基因體定序,每個家庭包含三個共病手足與健康父母,經由比對父母與子代之序列,辨識出子代身上的新生突變。分析結果發現,父親生育年齡每延後一歲,子代身上平均多帶有1.5個新生突變。而子代身上每多帶有一個新生突變,思覺失調症發病年齡平均提早0.16年。
研究團隊據此進行因果中介分析,進一步發現,較晚的父親生育年齡與子代較早的思覺失調症發病年齡之相關性,大約有30%可由新生突變所解釋。該研究亦是全世界第一個利用全基因體定序家族資料,量化分析證實父親較晚的生育年齡可能影響子代精神健康,
王世亨指出,研究發現新生突變在父親生育年齡與子代精神健康的相關,扮演中介變項的角色
較晚的父親生育年齡,對子代精神健康可能有因果影響,由於現代人個人生涯的追求規劃、和經濟考量,國人組織家庭的年齡越來越晚,生兒育女的年齡也越來越晚,未來相關的子代健康問題恐將是需要迫切討論的公共衛生議題。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健康新聞
-
-
腰圍超過80公分,恐有心血管風險!醫教1招「擁抱媽媽」簡易測量
(1 小時前) -
開放「日本全齡牛」撞萊豬風波 食藥署低調:上路沒有時程表
(1 小時前) -
青春痘避免過度清潔 中醫「清熱解毒」助國中女重拾笑容
(2 小時前) -
義大醫療緬懷SARS英雄歐巴尼 紀念演講喚醒醫者初心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