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擴大給付骨鬆「還沒骨折可用藥」 年挹注8億、13萬人受惠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慢性病排行榜,除了一般人熟知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之外,骨鬆已經躍居第四大威脅!健保署長石崇良今(7)日表示,有鑑於此,健保自今年3月1日起擴大抗骨質疏鬆症藥品給付範圍,首度將尚未骨折但具高風險族群也納入給付,從「骨折後治療」走向「骨折前預防」。根據健保統計,一年可新增13萬人受惠,健保每年則將多挹注超過新台幣8.65億。
母親節前夕,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 、中華民國風溼病醫學會兩大學會上午舉辦「骨質疏鬆症健保擴增給付,擴大保護」記者會,石崇良也出席說明最新健保政策。
石崇良說,大家都知道今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說65歲以上長者人口將會超過20%,而按照健保署統計,65歲以上長者常見的慢性病,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之外,第四個就是骨質疏鬆。很多長者因為骨質疏鬆合併發生意外,產生骨折,然後就造成失能狀態。
石崇良指出,所以健保署從今年3月1日開始,參考國際治療指引,以及國內學會的建議,擴大對於骨質疏鬆藥物的給付範圍,特別是對於有骨質疏鬆同時合併有骨折高風險的病人,不用等到發生骨折之後就可以使用骨質疏鬆的治療藥物;同時對於已經發生骨折者,也不用等到主要的大骨骨折,只要有週邊骨骨折這樣的風險發生之後,也可以用藥。
新制最大的改變,石崇良強調,就是從過去完全是嚴重的病人才能用藥的情形,往前一點,對於已經有骨質疏鬆的高風險病人就可以給予治療。不過,預防仍重於治療,骨質疏鬆是可以預防的,只要適當的營養攝取、規律運動加上改變生活型態,就能預防骨質疏鬆找上門。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暨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部主任吳至行提醒,骨鬆已是國人大宗慢性病,尤其,約有四成糖尿病患者罹患骨鬆,且罹病時間越久、因骨骼代謝影響,跌倒機率增加,骨折風險更高,因此,糖尿病患者應更積極關注骨骼健康,及早評估骨鬆與骨折風險,並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吳至行指出,抗骨鬆藥物主要分兩大類,一類為促骨生長藥物,讓身體能「開源」長出新骨頭,快速提高骨密度;另一類為抗骨流失藥物,延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即為「節流」的概念,治療策略應隨時考量骨品質狀況,及早篩檢骨密度、及早接受藥物治療,預防骨折發生,對於高骨折風險患者,包含新發生骨折者、或抗骨流失藥物治療後仍存在高風險者,應先考慮使用促骨生長藥物,提升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完整的促骨生長藥物療程後,再持續使用抗骨流失藥物銜接,維持骨密度,降低再發生骨折機率。
健保擴大給付範圍包含:
(1) 初級骨折預防:在未發生骨折,但骨密度 (BMD) T 值小於等於 -2.5 合併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溼性關節炎或長期使用類固醇(>5mg/d) 超過3個月者。
(2) 次級骨折預防:擴大骨折給付範圍至遠端橈骨骨折(手腕骨折)和近端肱骨骨折(上臂骨折)。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健康新聞
-
旗山衛生所戒菸班「六週蛻變 重拾健康」全員成功戒菸
(7 小時前) -
《康健》雜誌千人調查揭自費醫療真相:價格高但多數人仍願嘗試
(7 小時前) -
輔英科大護理系 加冠白衣天使啟航
(8 小時前) -
中榮埔里分院「AI內視鏡系統」揭牌啟用 揪出腸道早期病灶
(8 小時前) -
食道癌死亡、新發個案 高達9成都是男性!3危險因子一定要盡早戒除
(9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