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30° / 26° )
氣象
2025-05-21 | 匯流新聞網

季節轉換「耳悶、耳鳴」恐出大事 北榮曝「耳中風」病號暴增!


季節轉換「耳悶、耳鳴」恐出大事 北榮曝「耳中風」病號暴增!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側耳朵悶悶的、耳鳴、暈眩,近期季節轉換,醫院門診的「耳中風(突發性耳聾)」病號也大爆發!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主任廖文輝提醒,近來門診因單耳聽不見求診的病患,單週就湧入6、7例之多,相較於過去一年僅不過1、2例,明顯暴增,季節轉換就是危險因子之一,提醒民眾若有類似症狀,務必要抓緊72小時的黃金治療時間,才有機會完成恢復聽力。


藝人梁赫群的太太、47歲的Stacey今(21)日下午就出席台北榮總的耳中風創新治療記者會,分享自身的慘痛經驗。


Stacey表示,2023年年底時,某天早上突然覺得右耳聽不太清楚,就像搭飛機時耳朵悶悶的感覺,當天便前往熟悉的耳鼻喉科就診,被診斷為耳壓過大,醫師說只要服藥即可,沒想到次日症狀惡化,耳朵內的巨大耳鳴「可以把人逼瘋的感覺」,改至其他診所就醫,打特效針、嘗試針灸等方式都無效,被宣告「耳朵整組壞光光」,下半輩子可能都恢復不了,讓她一度陷入極大迷惘與不安。


Stacey說,直到聽到其他網紅成功的治療經驗,轉至台北榮總就診,詳細檢查後確診罹患耳中風需住院治療,在醫療團隊悉心治療下,聽力逐步改善,並奇蹟似地康復,更神奇的是,經治療後右耳的聽力測起來竟比發病前左耳更好,成為少見的特殊案例。


廖文輝說,很多人都有過經驗,清晨醒來,接電話時突然發現一側耳朵聽不到聲音,還伴隨悶塞感或耳鳴,許多人以為只是耳屎堵塞、感冒未癒或睡姿不良,卻忽略了可能是危險的「突發性耳聾」,也就是俗稱的「耳中風」,這是一種必須搶時間治療的急症,否則,一旦錯過治療黃金期可能導致永久聽力損失。


根據統計,突發性耳聾好發於40至60歲,臨床定義為在三天內,連續三個頻率的聽力喪失超過30分貝,通常為單側發作,約9成患者為單耳失聰,少數為雙側,可能與自體免疫疾病相關。


廖文輝說,突發性耳聾常伴隨耳鳴、耳脹、暈眩或聲音失真感,成因至今尚不明,但多與病毒感染、血液循環障礙、免疫異常、生活壓力及季節交替有關,尤其,投入治療超過20年、收治住院1500名患者的他觀察到,近年有年輕化趨勢,常見於長期壓力大、睡眠不足、作息不規律者。


廖文輝說,值得注意的是,突發性耳聾未來5年內罹患腦中風的機率高於一般人,有研究指出其發生率每年十萬人口中約有5至27人會受到影響。而台北榮總耳鼻喉醫療團隊,透過八大創新整合治療策略,已經成功提升突發性耳聾的治癒率,像針對較嚴重型患者的中耳腔類固醇注射、遠紅外線照射治療以及台北榮總獨創的聽力量值APP、聽能復健操,有機會可以幸運完全恢復聽力。


廖文輝強調,臨床統計資料顯示,突發性耳聾若能在症狀出現後72小時內接受治療,有高達7成的患者可以部分或完全恢復聽力,而自然恢復的機率則介於32%至65%之間。然而,一旦治療延誤超過14天,療效將顯著降低。因此,當出現單側耳朵突發性聽力下降、耳鳴、耳內悶塞感、聲音失真,甚至伴隨頭暈與頭痛等症狀時,應立即就醫。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三峽車禍78歲肇事翁「睜開眼了」? 亞東醫院回應了


三峽車禍OHCA女學生「需維生系統維持」 院方曝用呼吸器、低溫治療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