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4° / 30° )
氣象
2025-05-22 | 匯流新聞網

開車能力只看「年齡」? 專家:記點、回訓制度勝過年齡歧視!


開車能力只看「年齡」? 專家:記點、回訓制度勝過年齡歧視!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北市三峽發生12人輕重傷、3死的重大車禍,由於肇事余姓駕駛已經78歲,第一時間社會輿論跟交通部的檢討方向均指向加強限制高齡駕駛換照。但國內專家認為,該重視的是高風險駕駛的篩檢與回訓制度,該關注駕駛人的開車能力,關鍵在於「身心功能」,而非強調「年齡」本身,否則僅以年齡限制駕照只會陷入「年齡歧視」。


車禍19日發生,交通部20日晚間就緊急公布高齡換照的新措施,包括:換照年齡下修到70歲、換照考試增加「實地演練」,以及繳回駕照後會給予TPASS補助,也會加強體格檢查跟認知功能測驗。預計三個月內提出細部規劃、明年開始推動。


台灣職能治療學會監事張玲慧指出,我們該關注駕駛人的開車能力,關鍵在於「身心功能」,而非強調「年齡」本身。如同世狀運許多八、九十歲的長輩,生活活躍,思緒清晰、反應敏捷,開車上路沒有問題;相反地,也有年紀不大的駕駛人因為慢性病或其他狀況,反而面臨駕駛的高風險。


曾在加拿大接受駕駛人醫療評估與介入特訓的職能治療師陳郁婷直言,根據國際研究,以年齡作為換照或限制標準,其實對降低交通事故率幫助不大。


陳郁婷說,瑞典甚至明言,僅以年齡限制駕照是「年齡歧視」,不少歐盟國家因此取消高齡者的強制換照制度。反觀這些國家,更重視的是「實際功能」的評估:包括認知、視覺、動作反應等,透過主動通報、輔助訓練,來提升交通與用路安全。


張玲慧強調,台灣目前的制度,雖然對75歲以上駕駛人設有認知篩檢機制,但題目非常簡單,駕駛關鍵的反應速度或空間判斷能力卻無測試。且此只能篩檢出中重度失智者,然而,對其他影響駕駛能力的潛在高風險因素,如中風、心血管疾病、帕金森氏症、糖尿病、視力退化、多重藥物使用等,仍缺乏系統性的檢查與後續處置。


此外,張玲慧指出,違規行為本身也是高風險因子,應針對違規駕駛者建立記點、回訓、再測驗,甚至吊銷駕照的完整機制,這不只針對高齡者,而是所有高風險駕駛人都適用。許多駕駛人透過教育與訓練,能再次成為合格的駕駛者。


台灣職能治療學會建議,為改善現況,可採用兩大措施:


一、駕駛人回訓制度化:不論年齡,只要是持照駕駛人,若有需求(如違規、事故等),都應定期接受由專業教練進行的回訓課程。這不僅幫助駕駛人更新法規知識、強化風險意識,也能釐清自己與道路安全的責任。


二、高風險駕駛篩檢系統建置:建議交通部主導,結合衛福部與醫療體系,制定一套針對高風險駕駛疾病與功能障礙的指引手冊,建立通報與評估流程,並參考國際作法,引進職能治療與駕訓合作的模式,讓高齡駕駛者的認知功能評估不是形式,而能落實功能導向的科學評估,科技發達,也許虛擬實境的評估與訓練,不是難事。


照片來源:台灣職能治療學會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最新!78歲肇事翁「生命現象逐步穩定」 亞東:意識狀態仍待觀察


思覺失調症「一年內復發風險逾5成」 醫師角色扮演只為勸打長效針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