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以上「頸部痠痛」是大警訊! 兩類人最常椎間盤突出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頸部痠痛,小心是身體大警訊!一名55歲男子,8年前出現頸部痠痛的困擾,一路雖接受各種保守治療,但成效時好時壞,今年初惡化開始手麻、頸痛,麻木感從手指延伸到前臂,頸肩疼痛更是徹夜難眠,精神狀況大不如前,這才決心接受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醫師指出,男子為典型「低位頸椎間盤突出症」,40歲以上相當常見,尤其長時間用電腦、低頭看手機更是高風險族群。
收治病人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醫學中心副院長林志隆表示,男子經安排磁振造影(MRI)檢查後,確認頸椎C56及C67節頸椎間盤嚴重突出,已經壓迫到脊髓與神經根,是典型的「低位頸椎間盤突出症」。
其實男子早先就知道自身狀況,不過,聽聞手術後每個人恢復狀況有好有壞,讓他十分擔心卻步,因此近年來不斷硬撐,只願嘗試物理治療、注射以及針灸等各種保守治療。決定接受手術後,一週內症狀明顯改善,握力顯著增加,且睡眠品質也大幅好轉,重返原有的生活節奏。
林志隆指出,頸椎間盤突出主要是因椎間盤退化或外力傷害所致,正常的椎間盤可作為脊椎骨之間的緩衝結構,不過一旦退化、破裂,內部的髓核就可能外移並壓迫神經,進而引起麻木、痠痛甚至肢體無力,不及時處理恐會進一步發展為脊髓型頸椎病,造成永久性神經傷害。
提到頸椎手術,不少民眾都十分擔心手術安全性。林志隆說,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的技術已經十分成熟,手術過程中,會從頸部前側進行微創切口,取出壓迫神經的病變椎間盤,再植入人工椎體,手術後可以保留頸椎自然的活動度。
林志隆提醒,頸椎病變正逐漸年輕化,許多患者不到40歲便出現頸痛、手麻等症狀,一旦出現持續性麻木、痠痛、動作不靈敏或走路不穩,就應及早就醫安排神經學檢查與影像診斷,再依症狀嚴重程度,給予不同治療方式。平時則應維持正確姿勢,例如電腦螢幕應與眼睛水平、避免長時間低頭看手機,定時伸展肩頸,每工作1小時也應休息5至10分鐘,都能降低頸椎壓迫的風險。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健康新聞
-
-
27%產婦死於產後出血! 醫師提醒「4大高風險族群」勿輕忽
(48 分鐘前) -
網瘋傳「抱冬瓜睡覺消暑」! 菜販愣:吃下去你才會涼
(2 小時前) -
逛街途中突遭車撞! 她靠「這套治療組合」提升癒合效率
(3 小時前) -
北竿居民健康守護再升級 北市聯醫AI心電圖檢測助早期預警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