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後熱到送醫破1200人次 國中生戶外打球竟狂吐、神智異常!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今年夏天「熱」到送醫的人不少!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今年6月以來截至7月20日止,國內因為熱傷害就診人次已經有1206人次。醫師提醒,隨著氣溫節節攀升,更要留意兒童熱傷害事件,因為從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到中暑,是一個連續性的熱傷害光譜,一旦處置不當或延誤就醫,恐將危及生命。
恩主公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孫義文就收治一名就讀國中的男學生,參加暑期夏令營,在36度高溫曝曬下從事戶外球類活動約40分鐘後,突然出現頭暈、四肢無力、小腿抽筋等症狀,隨後噁心、臉色蒼白,雖然大量出汗,但皮膚觸感卻冰冷,體溫飆升至接近39度,心跳也明顯加快。
儘管現場教師立即將男學生轉移至通風的室內空間進行降溫處置,並補充電解質飲料,但狀況未見明顯改善,男學生甚至開始出現持續嘔吐、反應遲緩等神智異常症狀,最終由救護車緊急送往急診。
孫義文說,幸運的是,經醫療團隊立即執行快速降溫、靜脈輸液與生理監測之後,該名男學生的體溫才逐步恢復穩定,停止嘔吐,意識清醒,經住院觀察一晚後順利出院。而這樣的個案正凸顯學童在高溫環境中活動,若忽視適當的預防措施,熱傷害症狀可能迅速惡化,進而演變為具生命危險的中暑。
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6月總計有649人次因熱傷害就診,進入7月之後,截至7月20日,全台熱傷害就診也有556人次。
孫義文提醒,相較成人,兒童的身體面積較小、體熱容易累積,加上汗腺尚未發育成熟,散熱效率較差;神經系統對高溫的感知與反應也不如成人靈敏,對身體不適警訊常難以察覺。此外,孩童活動量大、常過度投入遊戲,導致忽略補充水分與適時休息,進一步提高熱傷害風險。是熱傷害的高危險族群。
即使在家中開冷氣,也不能完全排除熱傷害風險!孫義文指出,若室內通風不良、環境悶熱,加上長時間未補水或穿著不當,仍可能造成體溫升高,特別是嬰幼兒體溫調節功能尚未成熟,更須留意衣物調整與環境溫度變化。
孫義文強調,熱傷害依嚴重程度可分為四個層級: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中暑。預防熱傷害的核心在於「提高警覺」、「及早辨識」與「即時因應」,若孩童出現以下症狀,請立即送醫:體溫 ≥ 40°C;意識模糊、反應遲緩、昏睡或無法叫醒;持續嘔吐、抽搐或癲癇發作;極度虛弱、無法站立或行走;呼吸困難、心跳加速但脈搏微弱。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台灣2成國、高中生難拒「吸一口」誘惑! 9成慣性吸菸者18歲前淪陷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健康新聞
-
高雄長庚送上暖心咖啡 用愛點亮無歧視醫療
(2 小時前) -
破解偏頭痛之謎!國內團隊發現血液指標 有助未來偏頭痛精準治療
(2 小時前) -
南投弱勢就醫 縣府提供補助方案
(3 小時前) -
全台千人陷視力惡化危機!角膜移植苦等逾8個月 傳統角膜移植受限多,低風險「角膜修復」成治療新方向
(3 小時前) -
夏天抽筋與熱痙攣困擾民眾 中醫師教你小動作可改善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