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最痛竟在手術後! 「乳房切除後疼痛症候群」發生率可達65%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48歲的林小姐,因罹患乳癌接受了右側乳房全切除手術,沒想到手術後「痛不離身」一直覺得很痛,雖然服用止痛藥,仍無法緩解疼痛,一痛就超過半年,生活大受影響,只好到疼痛科門診求救,評估狀況是「乳房切除後疼痛症候群」,經過以針劑注射阻斷該處痛覺神經的傳導,這才徹底緩解痛感。醫師提醒,乳房切除後的慢性疼痛發生率最高可以是一般手術傷口逾20倍。
台北慈濟醫院疼痛科主任施秉成表示,「乳房切除後疼痛症候群」是發生在乳房切除手術後的複雜慢性疼痛,在胸部、上臂或腋下有中重度疼痛,即疼痛指數4至6分以上,且維持超過三個月,這類疼痛也常合併灼熱、針扎或電擊感。
不只疼痛,不少乳癌病人切除乳房之後,在患部也可能有感覺異常、感覺過敏、或是感覺減退等症狀。
施秉成指出,一般手術傷口的慢性疼痛發生率約3%,但國外文獻指出,乳房切除後的慢性疼痛發生率高達20至65%。風險因子包括40至5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接受腋下淋巴廓清術者、術後疼痛未控制良好者、術前已有明顯疼痛者、焦慮以及憂鬱的病人。此外,也與基因遺傳跟肥胖有關。
施秉成說,疼痛成因也不一,第一種為神經再生性疼痛,在神經未受損的清況下,傷口的持續疼痛訊號,使中樞神經強化,導致病人覺得越來越痛;第二種為神經病變痛,神經因直接損傷產生病變,後續任意放電造成嚴重疼痛,也可能發生類似截肢的幻肢痛;第三種為感覺性疼痛,包含肌肉筋膜緊繃或傷疤沾黏,進一步造成神經纏繞的疼痛;此外,慢性發炎或心因性疼痛也是可能的機制。
正因為病因複雜,而且大多與週邊神經有相關,目前臨床除了使用藥物控制以外,若懷疑為神經損傷的疼痛,可利用診斷性治療來進一步確認。施秉成說,就是藉由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術,將局部麻醉藥直接注射到懷疑引起疼痛的目標神經,若能緩解疼痛,即可確定病因,且部分病人能同時達到治療效果。少數治療無效的頑固性疼痛則可以考慮電燒治療,療效平均約維持半年,若疼痛復發可反覆執行。
醫師提醒,病人可於乳癌切除前後與醫師討論止痛方式,除了止痛藥物外,建議可接受神經阻斷術,將急性的傷口疼痛控制穩當。若術後痛超過3個月就屬於慢性疼痛,則建議到疼痛科門診,由專科醫師進行評估與治療。
照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省4000元!13價肺鏈疫苗 8/1起開放「55-64歲原住民」公費打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健康新聞
-
-
國道工作員撿危物遭撞肋骨斷14處 微創手術助重拾自由呼吸
(1 小時前) -
看病前必查!「狼醫查詢平台」正式上線 姓名、執業縣市全揭露
(3 小時前) -
常吃排骨便當、少攝取蔬果!35歲上班族罹大腸癌末期 醫曝原因
(3 小時前) -
76歲嬤揮別老年憂鬱 「綠色處方箋」找回活著理由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