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8-07 | 匯流新聞網

胯下、屁股「10幾處狂爆膿」 男錯當青春痘差點誤一生


胯下、屁股「10幾處狂爆膿」 男錯當青春痘差點誤一生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今年37歲的小穎(化名),從青春期開始,身上就不斷冒出「膿痘」,且長的位置尷尬,發作時疼痛有如針在刺,最嚴重時胯下、屁股、腋下等私密處,同時有超過十幾處病灶在爆膿,讓他出門一律只敢穿黑色內衣褲,以免血水滲出嚇壞人,一直以為只是青春痘的他,直到5年前才確診其實是自體免疫出問題的「化膿性汗腺炎」,對症下藥,使用生物製劑後,病灶大幅減少。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今(7)日召開衛教記者會,提醒民眾千萬別忽略身上反覆發作化膿的痘痘,因為有可能不是自以為的青春痘或粉瘤。而好消息是,健保今年7月起已將生物製劑納入給付,協助病友緩解症狀、降低復發風險。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成大醫院皮膚外科主任趙曉秋表示,化膿性汗腺炎(HS)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發炎性毛囊疾病,是皮膚科門診治療最棘手的疾病之一,發作嚴重時,病灶會反覆流膿、甚至相連如「蟻窩」,偏偏傳統藥物控制發炎的效果不佳,患者常因劇烈疼痛而苦不堪言。


小穎就深受其害,他回想,一開始發病時,一心以為只是比較會長青春痘,但狀況一直沒改善,長的位置讓他在工作、交友都十分困擾。有次求職面試時,屁股上的膿痘還當場爆掉,清楚感覺到內褲溼了一大塊,擔心血水會滲出來,讓他如坐針氈;平常最大困擾,有些大顆膿痘一旦爆掉,連擦二、三十張衛生紙都阻止不了血水滲出。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秘書長、台北長庚皮膚科醫師黃毓惠強調,化膿性汗腺炎患者在台灣並不少,只是大多數都像小穎一樣,最初以為只是長痘痘,加上病灶部位較私密,第一時間常因害羞而延誤就醫,自行買痘痘藥塗抹,直到1顆變3顆,甚至擴散成一大片,才驚覺不對勁。


黃毓惠說,要判斷青春痘還是化膿性汗腺炎,其實從冒痘的部位及復發頻率就能判斷,青春痘主要分布在臉部、胸部、背部等皮脂腺密集的部位,經治療通常能改善;而化膿性汗腺炎則好發於腋下、頭皮、臀部、腹股溝、肛門周圍、生殖會陰部與女性乳房下方等頂漿腺集中或皮膚摩擦頻繁的部位,不僅會出現疼痛性結節、膿瘍、竇道與瘻管等大範圍病灶,且往往會反覆發作。


台大醫院皮膚保健及外科主任廖怡華指出,化膿性汗腺炎依嚴重度,分為3期,輕度時用藥治療即可,若是各個膿痘之間已彼此串連形成瘻管、且反覆發作有疤痕,已經落入中重度,需同步評估手術介入與全身性抗發炎藥物治療,如果全身性抗生素治療仍無明顯改善,就應該評估使用生物製劑。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提醒,在台灣,化膿性汗腺炎好發於20歲前後的年輕族群,男女發病比例約為6比4。其確切致病機轉尚未完全明瞭,但目前認為遺傳、抽菸與肥胖等都是危險因子,若在腋下、胯下、臀部等容易摩擦的皮膚部位,反覆出現多顆紅腫、化膿、並伴隨疼痛或搔癢感的結節或痘痘,可能是化膿性汗腺炎的早期警訊,建議民眾及早就醫。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倒數二週結束 全台丹娜絲颱風募款最新破2.9億!


「心臟功能剩不成2成」不動也喘! 他靠醫師救援躲過50%高死亡率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