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7°
( 20° / 13° )
氣象
2025-02-09 | 周刊王

天冷喝酒想暖身? 醫示警「危險誤區」:恐猝死

天冷喝酒想暖身? 醫示警「危險誤區」:恐猝死
不少人習慣在寒冷的天氣裡喝上一杯酒,希望能藉此暖身。(示意圖/翻攝Pexels)

[周刊王CTWANT] 氣溫驟降,不少人習慣在寒冷的天氣裡喝上一杯酒,希望能藉此暖身,驅散寒意。然而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警告,這種做法不僅無法真正保暖,反而可能增加失溫與猝死的風險。

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表示,許多人在飲酒後會感覺身體變暖,甚至臉頰泛紅,這其實是因為酒精使血管擴張,讓更多血液流向皮膚表面。然而這種「暖意」只是短暫的錯覺,事實上,當血液集中在體表時,體內的核心溫度反而會加速流失,導致身體更快失溫。

此外,酒精還會影響人體的溫度調節機制,使下視丘無法準確感知環境溫度,進而干擾身體的自然保暖功能。人在飲酒後對寒冷的感知力也會下降,容易忽視低溫的威脅,導致穿著不足或待在寒冷環境太久,進一步增加失溫風險。

黃軒說明,失溫是一種嚴重的健康威脅,當人體核心溫度降至 35°C 以下時,器官功能將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在寒冷天氣中飲酒,不僅會加速體熱流失,還可能對心血管系統造成極大負擔,特別是對於本身患有慢性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風險更高。

黃軒指出,酒精會導致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進一步增加心肌梗塞或中風的風險。而醉酒後若發生嘔吐,可能造成窒息,進一步提高猝死的可能性。這些潛在風險使得「喝酒禦寒」成為寒冬裡最危險的誤區之一。與其依賴酒精帶來短暫的「假性溫暖」,不如採取科學的方式來禦寒。

黃軒舉例說明,例如穿著多層衣物能有效鎖住體溫,內層選擇排汗材質,中層負責保暖,外層則以防風為主。此外,攝取足夠的熱量,例如熱湯、辛辣食物等,也能幫助身體維持適當的溫度。在室內可以使用暖氣設備來保持環境溫暖,並減少長時間暴露在低溫環境中的機會,特別是在清晨或深夜等氣溫最低的時段,應盡量避免在戶外逗留太久,以降低失溫風險。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