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攝護腺癌已擴散 台灣發生率上升「這類人45歲後應追蹤」

[周刊王CTWANT] 美國前總統拜登確診第四期攝護腺癌,且已轉移至骨骼,引起全球媒體高度關注。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醫師表示,美國是攝護腺癌篩檢普及率極高的國家,這次拜登晚期才被發現,確實較為少見。相較之下,台灣整體警覺性仍待提升,尤其攝護腺癌已悄悄躍升為國內男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三名,呼籲國人應提高篩檢意識,別讓「可早治的癌症」拖到無法挽回。
顧芳瑜指出,攝護腺癌與肺癌、肝癌不同,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容易被忽略,但只要早期診斷、及早治療,大多數病患都能成功控制甚至痊癒。根據衛福部統計,攝護腺癌已從過去男性癌症的第五名,上升到第三名,但原因並非來自環境,主要還是跟高齡化社會密切相關,因為攝護腺癌本來就是一種高齡男性常見的癌症。
至於攝護腺癌的成因以基因遺傳為主,部分研究也指出,高脂飲食與紅肉攝取過量可能增加風險。顧芳瑜提醒,若家族中有長輩曾罹患攝護腺癌,其發生機率約為一般男性的兩倍,建議這類高風險族群提前進行篩檢。
他進一步說明,目前臨床最常見的初步篩檢方式,是透過抽血檢查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也被稱為攝護腺癌指數。若指數偏高,醫師通常會安排進一步切片檢查。不過他也坦言,PSA雖然敏感,但假陽性比例不低,可能造成不少不必要的檢查與焦慮。
因此建議患者也可以考慮採用另一種精準度更高的篩檢方式「PHI(攝護腺健康指標)」,相較傳統PSA,PHI能更準確判別癌症風險,大幅降低誤判率。此外若病患希望更進一步確認是否需要切片,建議可搭配「3T MRI」磁振造影檢查,能提早發現攝護腺內可疑病灶,讓切片更精準,避免誤差與漏診。
顧芳瑜強調,攝護腺癌並不可怕,關鍵在於不要忽略定期檢查。他建議,50歲以上男性應每兩年檢查一次PSA;若有家族病史,建議從45歲起就開始追蹤。萬一指數異常,也不需過度焦慮,「現在的檢查方式比以往更進步,只要及早處理,攝護腺癌多半是能夠控制甚至痊癒的。」
延伸閱讀
最新健康新聞
-
紅斑性狼瘡也能生! 醫揭關鍵藥物、照護重點
(27 分鐘前) -
竹崎鄉多功能服務中心暨鹿滿日間照顧中心啟用落成典禮
(1 小時前) -
營養補充食品與藥物治療有何不同?學者與藥師對談
(1 小時前) -
台中女開腦後吞嚥困難!插鼻胃管1個月「胃中打結」 醫也傻眼:很罕見
(2 小時前) -
80歲翁骨痛、排便困難竟是晚期攝護腺癌! 醫揭「常被忽略警示症狀」:腳麻也要當心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