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5年!終於解開偏頭痛之謎 四大機構合建「血液預測模型」

[周刊王CTWANT] 全球超過10億人有偏頭痛問題,臺北榮總、陽明交大、中研院、國衛院聯手完成突破性研究,成功找出判別偏頭痛狀態的生物標記。(示意圖/翻攝photoAC)
偏頭痛長期困擾全球數億人口,卻因無明確影像異常或生物指標,一直被視為「看不見的病」。臺北榮總聯手陽明交大、中研院與國衛院組成研究團隊,歷時5年完成具突破性的研究,成功找出可透過血液檢測判別偏頭痛狀態的微核醣核酸(microRNA)生物標記,為未來精準診斷與個人化治療奠定重要基礎,研究成果於今年(114)年6月發表於神經科學界重要期刊《Brain》。
偏頭痛為全球最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盛行率高達15%,全球患者超過10億人,女性為男性約3倍。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偏頭痛是15至49歲人群中第二大失能原因,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學習與生活品質。然而,偏頭痛至今仍缺乏可量化的生物標記與客觀診斷方式,腦部影像通常無異常發現,醫師只能依賴病患主觀敘述診斷。加上偏頭痛具明顯的「發作期」與「非發作期」變化,要在發作當下成功抽血分析極為困難,也讓相關研究挑戰重重。
本研究由臺北榮總、陽交大醫學院、中研院與國衛院四家國內頂尖學術機構組成研究團隊,團隊前瞻性招募120位受試者(包含偏頭痛發作期、非發作期、慢性偏頭痛與正常對照組),進行次世代定序(NGS)分析血液中微核糖核酸表現,並於197人之獨立驗證組中確認結果,結合「先天基因風險分數」,成功建立可辨識偏頭痛狀態與風險的複合預測模型。
「微核糖核酸」是一種非常短的小分子核酸,並不直接編碼蛋白質,但卻能調控基因表現。它在細胞內扮演「基因開關調音師」的角色,精準控制蛋白質何時合成、何時關閉,對細胞分化、發育、免疫及疼痛感知至關重要。本次臺灣團隊藉由偵測偏頭痛患者血液中的微核醣核酸變化,成功建立診斷模型。
研究中發現,特定微核糖核酸(如miR-183、miR-1307-5p等)在偏頭痛病患與正常人之間有明顯差異,可以區分有病和沒病,屬於「疾病狀態」的訊號,部分僅在發作期才有顯著變動,不發作時與常人無異,屬於「疾病活性」的訊號。這些反應身體狀況的訊號,如果結合先天的基因風險分數,可以有效分辨偏頭痛病患高達九成的準確度。
此外,透過生物資訊分析發現這些分子涉及雌激素與泌乳素等荷爾蒙訊息傳遞路徑,顯示偏頭痛可能與荷爾蒙變化密切相關。這項發現首次證明,偏頭痛可望透過血液「被看見」,也開啟未來「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即利用相對非侵入式的抽血檢驗血液中的生物標記來反應腦中病生理變化,間接做到如同直接於腦部切片分析病兆的檢測能力) 應用於神經疾病的新篇章。
臺北榮總副院長、陽明交大醫學院院長王署君醫師表示,這項研究是偏頭痛領域的重大研究突破,深化我們對偏頭痛發病機制的理解,也提供未來臨床應用的契機。陳世彬醫師表示,我們的研究是全球極少數能在偏頭痛發作當下採血、進行生物標記辨識的實證之一,我們希望這項技術未來能真正走進臨床,幫助病患,並協助臨床醫師在尚未發作前辨識高風險族群、監測病程變化,甚至作為治療反應評估工具,實現真正的精準醫療。」
陳璿宇研究員表示: 「我們利用高通量大數據資料建構微核醣核酸與先天基因風險的整合模型,在大規模驗證組中達到90%以上的準確率。這代表神經疾病這類複雜、變異大的疾病,也能透過結合多體學數據與臨床資料走向精準預測。」
張雅媗研究員表示:「透過次世代定序與精密的生物資訊分析,我們揭示了與偏頭痛相關的微小核醣核酸如何參與雌激素與泌乳素的調控路徑。這項發現不僅解釋了女性更容易受到偏頭痛影響的生物學原因,還為神經疾病性別差異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證據,並為精準診斷與個人化治療開啟了新的可能性。」
本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頂尖神經科學期刊,未來團隊將持續推動臨床應用與跨機構合作,期盼讓這項創新成果,真正轉化為守護偏頭痛病患健康的利器。
延伸閱讀
最新健康新聞
-
-
臺東縣衛生局響應「U Café 應援活動」 迎「U世代」友善醫療環境
(7 小時前) -
台灣健保造福東南亞臺商 秀傳醫療體系推動海外視訊診療服務
(8 小時前) -
海外台商看病不再難 秀傳打造線上健保醫療網
(9 小時前) -
病人不是數字!彰化基督教醫院勇奪服務業銀牌
(9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