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7° / 28° )
氣象
2025-08-18 | ENews新聞網

快走能延年益壽!每周「這樣做」可減少1/6早死風險 專家授運動秘技提升健康指數

隨著健康意識的提高,快走成為都市人新寵


在現代社會,健康意識的提升已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潮流。人們越來越重視日常生活中的健康管理,而快走作為一種簡單而有效的運動方式,正迅速受到廣泛關注和歡迎。這不僅僅是因為它的便利性,更因為其對健康的顯著益處。



快走能延年益壽!每周「這樣做」可減少1/6早死風險 專家授運動秘技提升健康指數


(圖/AI生成示意)

快走的健康益處


快走,這項隨時隨地都能進行的運動,正在被科學證明為一種有效的健康促進方式。根據《英國運動醫學期刊》2023年的一項研究,快走不僅能增強心肺功能,還可能延年益壽。研究數據顯示,每周進行150分鐘的快走,可降低1/6的早逝風險;即便縮短至75分鐘,也能減少1/10的早逝可能。


這項研究的權威性不容小覷,其結論來自於綜合分析196份過往研究,涵蓋超過3000萬名研究對象。研究發現,快走能降低17%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這對於長時間久坐的現代人來說尤其重要。此外,快走還能降低7%的癌症風險,同時對骨骼健康有正面影響,特別是對於年長者,快走能有效預防骨質疏鬆。


步行速度與壽命的關係


研究進一步指出,步行速度與壽命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繫。快走者的壽命普遍比步行緩慢者長。具體來看,女性的平均壽命可達86.7到87.8歲,男性則為85.2到86.8歲。


如何有效進行快走


為了讓快走更有效,專家建議每日至少快走30分鐘,並維持一定的速度。這樣不僅能提升心肺功能,還能帶來充沛的活力。若想增強健康效果,快走可與其他運動如力量訓練或瑜伽結合,形成多元的運動組合,進一步提升健康指數。


結語與提醒


快走,不僅是一種降低早死風險的運動,亦是改善心血管和骨骼健康的良方。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快走,既簡單又方便,值得每位讀者考慮將其融入日常生活。抓住每個清晨的時光,讓快走成為健康生活的基石。希望每位讀者都能在快走中找到健康的樂趣,讓健康伴隨每一步。


你的稿件整體表達非常流暢,也具備適當的說服力與動人性。不過,我經過查證並補充以下幾點,協助你提升內容的精確度與學術可信度:



「11 分鐘快走保命?研究揭示:短暫步行也能顯著降早死風險」


你每天只需抽出約 11 分鐘,快快走幾步,不僅能提振精神,更可能實質延長壽命!這個「花不到咖啡時間換健康」的概念,現在已有強力研究背書。


全球最大分析:11 分鐘快走,每週 75 分鐘,可降低早逝風險


2023 年,英國劍橋大學 MRC 流行病學研究中心領軍,針對 196 篇回顧性和前瞻性研究進行統整研究(meta-analysis),涵蓋 超過 3,000 萬名參與者,發表於《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英國運動醫學期刊)(Yahoo)。


研究指出,若每週能累積 75 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如快速步行),即可 降低約 10–23% 的早逝風險,心血管疾病風險下降約 17%,癌症風險下滑約 7%。部分特定癌症(如頭頸癌、骨髓性白血病、胃幽門部癌等)風險降低甚至達 14–26%(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對比一般建議每週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研究團隊指出效益快速遞減;換句話說,若能做到 75 分鐘,就已經具備極顯著的保護效果(University of Cambridge)。


美國最新撿證:每日快走 15 分鐘,壽命增約 20%


美國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近期發表於《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的研究則聚焦在美國南方偏低收入、以黑人為主的群體。追蹤約 80,000 名 40–79 歲參與者多年,他們發現:




  • 每日 快走 15 分鐘,總死亡風險可降低 近 20%;




  • 這一效益與多種其他生活型態(如總休閒運動量)都獨立存在;




  • 尤其對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降低具明顯效果(Axios, VUMC News)。




該研究強調快走的低門檻特性,適合各年齡與體能水平,具備明顯的公共衛生推廣價值(VUMC News)。


快走少量=大效益:健康科學背後的機理


這些研究結果不僅證實將慢於跑步卻高於漫步的「中速步行」具備顯著健康效益,也提供了關於「最少量」運動帶來「最大回報」的重要參考。


機制可能包括:




  • 提升心肺輸出與血流循環;




  • 降低血壓、調節體重與減輕腦血管壓力;




  • 增強免疫與代謝,降低慢性發炎;




  • 可能改善心理健康與睡眠質量,間接促進身體修復與自主機能。




尤其對於高齡族群、低收入社區與健康弱勢者,短時快走更是一個可實踐、容易達標的入門選項。


運動建議調整:從 150 分鐘降調為更友善的 75 分鐘起跳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及多國公共衛生建議均推薦成人每週至少進行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以促進心血管健康、控制體重並預防慢性病。


925 研究表明,即便沒達到這一建議上限,每週 75 分鐘快走(每日約 11 分鐘)也足以大幅改善健康指標,使政策設計與運動宣導更具包容性、更貼近日常可行性。


若進一步每週能達標 150 分鐘,早逝風險則可能減少高達 16%(VUMC News)。


英國 NHS App 效果驗證:習慣養成,長期效果更明顯


在英國,NHS 推出的「Active 10 步行 App」鼓勵使用者每日追踪「快走分鐘數」。使用者初次下載後,平均每日快走時間增加 9 分鐘,儘管隨時間逐漸下降,仍保持在較高水平(例如 30 個月後仍維持每日快走 4.5 分鐘以上的增加)(University of Cambridge)。


這代表借助科技工具,可有效穩定推動長期生活習慣變化,讓簡短快走不只是傳統運動口號,而是融入日常的健康習慣。


實務建議:如何將快走落實在生活細節中?


專家建議民眾可從以下方式開始:




  • 分段累積快走時間:例如每天快走 11 分鐘或 15 分鐘,都可分早晚或步行上班下公車時累計。




  • 以「微喘可說話」為判斷依據,維持中等強度。




  • 融入生活情境中:上下班走一段、午休散步、公園遛狗或與家人一起快走。




  • 使用手機 App 或手環提醒,建立「快走起來」的小提醒與習慣追蹤。




  • 統整:快走非負擔,卻可能翻轉壽命變化


    綜合 Cambridge 和 Vanderbilt 的最新成果,短短的快走時間卻能帶來令人印象深刻的生命回饋:




    • 每週 75 分鐘快走 → 降低早死風險約 10–23%、心血管疾病下降 17%、癌症風險降低約 7%;




    • 每週 150 分鐘快走 → 降低早死機率約 16%;




    • 每日快走 15 分鐘 → 全因死亡率下降近 20%。




    這些研究結果清楚表明,沒時間做運動也沒關係,只要願意快走幾分鐘,就已經是為健康投資。


    結語:從慢到快走,每一步都值得


    在追求健康長壽的道路上,我們不必逼迫自己挑戰馬拉松—只要開始「走快一點」、「多走幾步」,就能大幅提升壽命與生活品質。正如研究作者所言:「比完全不動更好,任何運動都 Better than none」。你的每一步,其實都有可能改寫未來的生命故事。

    更多eNews報導
    精神病裝的?土城惡男「不哭了」 拘留一夜吃飽睡足、氣色良好
    颱風季來了!10天後恐現「颱風窩」 氣象專家示警:規模恐超丹娜絲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