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29° / 28° )
氣象
2024-05-28 | NOW健康

治療慢性腎臟病、穩定血糖中醫來幫忙 用對中藥可護腎

治療慢性腎臟病、穩定血糖中醫來幫忙 用對中藥可護腎

【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台灣每8位成人就有1位發生腎臟病變,20歲以上成人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已逾12%。關於吃中藥會傷腎的傳聞,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強調,這是錯誤觀念,衛福部中醫藥司於2003年已明令公告,禁用具有腎毒性的含馬兜鈴酸之藥材,如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天仙藤等中藥。同時中醫於109年開始執行中醫慢性腎臟病門診加強照護計畫,藉由中醫早期介入腎臟病治療,能達到減緩腎病惡化、延緩洗腎時程、提升病人生活品質、強化中西醫結合治療等醫療照護模式。


腎病患者接受中醫治療 降低腎衰竭風險


慢性腎臟病患者能否服用中藥的爭論不斷,然而有2篇研究證實,慢性腎臟病患者在接受台灣的合格中醫師治療下,不僅能減少腎臟衰竭風險,還能降低死亡率。第一篇是高雄醫學大學腎臟照護學系教授黃尚志領導的團隊,分析超過2萬4千名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健保資料,從2000年追蹤到2008年,發現接受中醫治療的患者惡化成末期腎臟疾病(ESRD)的風險顯著降低。調整影響變數後,接受中醫治療組的風險比率約為純西醫治療組的0.47倍,且治療時間越長,效果越佳。


第2篇研究則是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的特聘楊振昌領導團隊,花費9年時間探討中藥對慢性腎病患者死亡風險的影響。研究中刪除了曾服用含馬兜鈴酸中藥的患者,結果顯示,無論是在確診慢性腎病前後接受中醫治療的患者,其死亡風險均顯著低於從未接受中醫治療者,2組間的校正後死亡風險比約為0.6,顯示中醫治療能有效降低死亡率。


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教授陳俊良分享,69歲廖先生患有高血壓十餘年,主訴腰酸,夜尿,小便多泡沫已半年,高血壓服用西藥控制中。他本身個性急躁,情緒緊張,工作壓力大,熬夜眠差,應酬多,易疲倦,最近發現雙腳水腫,小便泡泡愈來愈多,體力越來越差,西醫檢驗發現腎功能惡化合併蛋白尿,已經是慢性腎臟病第4期(腎絲球過濾率=23 ml/min),因擔心是否洗腎而至中醫門診求治,經由中西醫配合治療,並改善作息,配合運動飲食衛教,治療約1年,總算延緩腎功能惡化,腎功能有改善至35 ml/min。


慢性腎臟病第2期可以中醫食療保護腎功能,第3期治療的目的要延緩腎功能的惡化,延長進入透析時間,緩解症狀,保護殘餘腎功能,延緩病程進展,提高慢性腎衰竭的生存生活品質。中醫治療慢性腎臟病的特色以慢性腎臟病第3期治療效果較佳,乃是以疏肝健脾補腎,益氣養血,活血化瘀為主,相關研究發現服用中醫師處方濃縮中藥對腎臟病人有幫助:


1.調理體內各臟腑,緩解症狀,降低病人對於藥物的依賴。
2.調節身體免疫能力,改善膿尿、血尿問題。
3.平衡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失眠、焦慮等精神狀態,提升腎臟病人的生活品質。



治療慢性腎臟病、穩定血糖中醫來幫忙 用對中藥可護腎

▲中醫於109年開始執行中醫慢性腎臟病門診加強照護計畫,藉由中醫早期介入腎臟病治療,能達到減緩腎病惡化、延緩洗腎時程、提升病人生活品質、強化中西醫結合治療等醫療照護模式。(圖/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供)


以中醫控制糖尿病腎臟病 患者需要注意5件事


1位80歲的老先生,本身有糖尿病、腎臟病、高血壓、高血脂、痛風及腦中風等多重健康問題,多年來使用西藥控制病情,但他的腎絲球過濾率(GFR)卻持續下降。由於擔心病情惡化未來恐需洗腎,他求助於專業中醫師的治療,在經過半年多的中藥治療後,他不只血糖指標糖化血色素(HbA1c)改善到5.7,而腎功能GFR也從最低的15改善至32,整體健康狀況顯著提升。


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中,糖尿病腎臟病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助理教授歐世宸指出,台灣的健保資料庫研究顯示,中藥對糖尿病腎臟病的治療具有顯著效果,使用健保中藥的糖尿病病患,罹患腎臟病風險降低31%,特別是糖尿病腎臟病患者,使用健保中藥後,惡化為末期腎臟病的風險降低19%,死亡風險降低52%,而且,死亡風險隨中藥使用時間的增加而顯著降低。對於透析前糖尿病腎臟病患者,使用健保中藥後,惡化為需要透析的風險下降41%,死亡風險降低58%,這些數據顯示糖尿病患者可以考慮接受中醫治療作為輔助療法。


中醫不僅只有養身調理身體,老祖先的智慧更能幫助糖尿病腎臟病改善病情,透過規律的中西醫一起治療,患者能夠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及健康保障。然而,糖尿病腎臟病患者在接受中醫治療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1.規律抽血檢驗不可缺少。
2.飲食宜忌需嚴格配合。
3.勿自行服用成藥、草藥、中藥或保健食品。
4.病情穩定前中醫治療應持續,不宜中斷。
5.遵從中、西醫醫囑及衛教,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剖腹產婦突發冠狀動脈剝離險喪命 陽明交大團隊神救回
▸膝關節退化非老年人專利 年過50歲出現這些情況是警訊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