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析僵直性脊椎炎! 醫師解釋病情進程與治療方式
【NOW健康 翁靖祐/台南報導】55歲黃先生患有僵直性脊椎炎,疼痛從頸部延伸到下背部,到奇美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昭宇門診就醫後,發現,黃先生的雙側薦腸骨關節已完全融合,脊椎從頸椎下段到腰椎也有脊椎黏合情況。由於黃先生病情,仍未達使用生物製劑或標靶藥物的標準,陳醫師改以免疫調節藥物與復健進行治療,最終黃先生病情也得到好轉。
僵直性脊椎炎成因不明瞭 初次發生年紀小於40歲
陳昭宇說明,僵直性脊椎炎屬一種影響脊椎和骨盆關節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好發在20到40歲的男性,在臺灣的盛行率約為0.1至0.4%。其成因尚不完全明瞭,但研究顯示,遺傳因素在發病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與B27型人類白血球抗原基因(HLA-B27抗原)的相關性。此外,環境因素,和免疫系統的異常也可能促進疾病的發展。
僵直性脊椎炎的主要症狀為下背部和臀部的疼痛,亦即所謂的發炎性下背痛,佔所有下背痛原因約4至5%,特徵包含初次發生年齡小於40歲,緩慢地發生,常常發生在清晨快起床時,會有雙側臀部交互疼痛,醒來活動之後症狀會緩解,但期間會長達1小時以上,休息不會緩解疼痛,症狀發生時間持續超過3個月。
僵直性脊椎炎嚴重將影響全身 從脊椎到心肺皆可能受波及
陳昭宇指出,隨病情進展,脊椎的運動範圍會限縮,導致脊椎僵硬、變形,最終脊椎融合,演變成「竹節狀脊椎」。此外,部分病人可能會出現其他關節如髖關節、膝關節的炎症,或因著骨點發炎導致腳後跟痛、胸痛、膝蓋附近疼痛,甚至可能會有虹膜炎、A型免疫球蛋白腎炎、輕微的主動脈瓣閉鎖不全、上肺部纖維化,可謂是全身性的疾病。
陳昭宇解釋,診斷僵直性脊椎炎通常依賴於臨床症狀、病史及影像學檢查。醫生會詳細詢問病人的症狀及家族史,並進行身體檢查。X光檢查能看出薦腸骨關節和脊椎的變化,是診斷僵直性脊椎炎最主要的方法,但早期階段的疾病可能無法檢測出異常。磁振造影檢查(MRI)檢查則能更早期地檢測到關節及骨頭的炎症變化。此外,HLA-B27抗原的檢測也有助於診斷。
陳昭宇表示,僵直性脊椎炎目前仍無根治,主要以控制症狀和改善生活質量為目標。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s)是常用的初步治療藥物,能有效減輕疼痛和炎症。然而,對於病情較重的病人,可能需要使用生物製劑(例如TNF-α抑制劑)或者標靶治療(小分子製劑)來控制病情。此外,除了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和運動也是不可或缺的治療方式,因其有助於維持脊椎的靈活性和功能。定期的運動和良好的姿勢習慣對於病人的長期管理至關重要。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乾眼症角膜破皮別亂點眼藥! 醫:治療新選擇加速修復
▸健保擴大癌症基因檢測 新增7類癌症單基因檢測納給付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最新健康新聞
-
-
10大健康駭事1/寶林茶室中毒成懸案 專家揪原因「錯將刑案當食安」
(3 小時前) -
10大健康駭事4/喪屍毒品通報增58倍「年底終列管」 藝人接連猝逝!引發肺腺癌恐慌
(3 小時前) -
10大健康駭事2/疫後免疫疾病增3倍「小五童中鏢」 病不停!醫療院所人滿為患
(3 小時前) -
氣溫驟降心肌梗塞好發 竹縣男子急救過程驚險重生
(9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