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0°
( 24° / 15° )
氣象
2025-02-10 | NOW健康

罕病結節硬化症病徵多樣難診斷 白斑合併癲癇及早就醫

罕病結節硬化症病徵多樣難診斷 白斑合併癲癇及早就醫

【NOW健康 翁靖祐/台北報導】6歲男童「柴柴」罹患結節硬化症,合併多重障礙疾病,多次住院,單身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生兒科醫師王杏安在治療過程中,萌發母愛,認為「這世界上沒有人比她更適合成為柴柴媽媽」,決心收養,歷經3年繁瑣程序,終於在去年順利領養,成為沒有血緣的合法母子。


從病人到家人 王杏安醫師溫暖領養罕病童


就跟其他小男生差不多,活潑外向,只不過柴柴動作有些遲緩,看到台上受訪的王杏安醫師時,喊著「媽媽、媽媽」,盡管沒有血緣關係,但兩人外貌神似,王笑著說,「應該是吃多了我的口水」。


除了是罹患結節硬化症的罕病兒童,柴柴也是受虐兒,雙重悲慘,才出生17天就被送至急診,當時還在準備新生兒專科醫師考試的王杏安持續照護陪伴,開啟了「從病人至家人」的神奇旅程。


王杏安表示,柴柴臉蛋可愛,大而黝黑的雙眼,卻罹患罕病,令人心疼。在照顧幾個月後,內心不捨,擔心罕病兒童到了機構或寄養家庭,一定無法獲得妥善照顧,因此,萌生領養念頭,希望柴柴可以在有愛的環境下,平安健康地長大。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主任蔡政道表示,結節硬化症是影響多種器官的罕見疾病,主要因為病友體內類似控制細胞生長的煞車基因出了問題,導致神經組織細胞與髓鞘形成不良,於身體多處出現「結節」般的小腫瘤。


結節硬化症表現多樣難診斷 全台3萬病患不到千人登記


文獻資料顯示,平均每6000名活產寶寶就可能有1人罹患此症,推估台灣病友超過3萬人,但健保資料庫登記個案卻只有792人領有身心障礙,應能與疾病症狀表現多樣化,延誤診斷,絕大部分病友尚未接受妥善治療。


結節硬化症病徵多,在胎兒、嬰兒、兒童、青春期與成年等不同成長階段持續出現新病灶。部分病童於胎兒階段,心臟或腦部已長出腫瘤;兒童時期出現異常白斑、粗糙皮膚、皮膚血管纖維瘤。青春期時,臉部皮膚顏色偏紅,且冒出白色斑點,外觀奇特,醫療人員常稱他們為可愛的「小瓢蟲」,但個案本身卻可能常遭嘲笑,或是霸凌。


盡管結節多為良性腫瘤,但發生在腦部,可能造成癲癇、影響智力,如果未能及時治療,可能造成智能受損、學習障礙。如長在腎臟,可能引發腎功能低下、出血,嚴重必須洗腎;若病灶發生在肺臟,可能導致咳血、氣胸,部分醫師經驗不足,將結節誤判為腫瘤,讓病人做了不必要的手術。


結節硬化症治療需跨多科別 協會成立逾20年助病友抗病


「結節硬化症表現複雜,需成立跨科整合性門診。」蔡政道表示,小兒科、皮膚科、家醫科、胸腔科、腎臟科、泌尿科、心臟科與復健科等門診都可能收治結節硬化症病友,近年來台灣多家醫學中心陸續設立整合性門診,提醒家長,如果孩子皮膚白斑合併癲癇,務必及早就醫。


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常務理事魯賢龍表示,因為臉上血管纖維瘤、身上白斑,加上不定時發作的癲癇,結節硬化症病童在求學期間遭遇眾多挫折。協會於2001年成立,協助病友家屬們醫療資源,提供心靈支持,互相加油、經驗分享,在抗病路程上相助扶持。


# 首圖攝影/NOW健康攝影組


更多NOW健康報導
▸急凍降溫小心腦中風找上你! 簡單1動作評估中風危機
▸阿嬤拉個鐵門竟骨折! 「骨鬆332」自我檢測趨吉避凶


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