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來襲!內耳中風和腦中風一樣危險 醫曝治療黃金期
![寒流來襲!內耳中風和腦中風一樣危險 醫曝治療黃金期](https://news.pchome.com.tw/newsdata/healthcare/healthmedia/20250212/73932318772193281012.jpg)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寒流來襲,除了要注意保暖,也要小心保護你的耳朵!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提醒,低溫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而易阻塞,增加內耳中風的風險。初期可能出現耳鳴、眩暈等症狀,嚴重恐導致突發性耳聾。若出現相關症狀,應把握2到4週的黃金治療期,及早就醫,才能避免聽力受損。
內耳中風和腦中風一樣危險! 內耳中風把握黃金治療期助聽力恢復
李宏信醫師表示,內耳中風成因可分為病毒感染和血管型2種類型,病毒感染是因為天氣變化、身體免疫力不足,導致感冒大流行,病毒會破壞內耳神經,嚴重甚至恐引發心肌炎或腦膜炎而會有生命危險;還有1種是皮蛇皰疹上身,在耳朵外面長出皰疹蔓延至耳內,可能導致突發性耳聾;此外,感染新冠病毒或注射新冠疫苗,也可能產生耳鳴眩暈,甚至直接破壞到內耳神經,這類患者通常緊急治療約半個月可望恢復,至於其他少數則可能是外傷引起。
值得注意的是,內耳中風和腦中風一樣危險!以腦中風來說,大致可分為血管阻塞和血管破裂2種型態,其中又以阻塞型腦中風占多數,在心血管循環系統中,負責頭頸部血液供應有頸部兩側的頸動脈和頸椎動脈,頸動脈提供大腦血液循環,而頸椎動脈供應小腦、腦幹和內耳血管。由於內耳的血流支配來自於後頸部的椎基底動脈,不管出血或阻塞,都可能引發內耳中風、造成內耳神經受損,甚至影響聽覺神經,進而導致突發性耳聾。
李宏信醫師說明,血管破裂時治療較困難棘手,而血管阻塞只要控制得當,1至2週就能完全恢復,症狀發生後應掌握2到4週黃金治療期,針對病毒感染或血管阻塞導致的突發性耳聾,會給予1至2週類固醇治療,藉由強效消炎消腫之作用,抑制病毒持續破壞,可望復原。但若拖延至1個月後才進行治療,須有心理準備,其恢復程度有限。
留美女大生突發性耳聾發作後2個月 返台治療聽力恢復約7成
李宏信醫師曾遇1名在美國念書的女大學生,在國外因語言國情無法詳細溝通,突發性耳聾發作治療無效而後2個月決定返國治療,前往各大醫院得到的回覆是已超過黃金治療期,病情不可逆,最後輾轉來求診。李宏信醫師認為,雖已過黃金治療期,也不應放棄,仍持續鼓勵患者並給予多面向治療,治療約1個月後,女大生的聽力也恢復約7成,開心不已。
李宏信醫師進一步說明,除使用類固醇消炎外,治療內耳中風原理主要有3大方向,首先是打通血路,增加血管暢通、減少膽固醇堆積避免阻塞;其次為促使血管擴充,增加血管通透作用;同時也要增強讓血管營養滲透到組織與神經內,以促進迅速恢復之功能。
此外,搭配補充維生素B1、B6、B12給予神經滋養,或是1、2個月注射1次維生素B12,再配合抗氧化劑幫助神經修復,在2至4週的急性期皆可完全恢復。若拖延至發作後半年內治療,根據臨床經驗,也有很大機會能復原至6至7成,切勿輕言放棄。
內耳中風初期症狀是耳鳴 老年人和40歲 以上都要注意
李宏信醫師分析,初期輕微內耳中風會出現輕度血管阻塞,產生耳鳴眩暈、重聽症狀,天氣溫度變化會加速血管膨脹收縮,嚴重恐導致突發性耳聾、失聰。老年人血管較脆化,常有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發作機率較高。然而,由於現代人飲食習慣、生活作息影響,中風也有年輕化的趨勢,40歲以上的中年族群也不可掉以輕心。
李宏信醫師建議,平常應積極控制三高,飲食少油少鹽,多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尤其天氣寒冷,老年人難以承受溫度變化,應盡量避免外出,必要時做好全身保暖防護,室內可開暖氣,維持規律生活作息及充足睡眠,預防可能的中風發生。若是發現聽力減退、或出現耳鳴眩暈,甚至很快就聽不見,同時留意是否有併發腦中風等跡象,必要時應緊急就醫。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急凍降溫小心腦中風找上你! 簡單1動作評估中風危機
▸阿嬤拉個鐵門竟骨折! 「骨鬆332」自我檢測趨吉避凶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最新健康新聞
-
彰基每日清床120位 確保急重症量能不塞車
(53 分鐘前) -
身體無異卻突然左手抖動、口齒不清 45歲女清醒開顱成功摘除惡性瘤
(2 小時前) -
強化關節,骨科醫說「這樣做」才不會傷膝蓋、髖關節! 小心你的體重可能是隱藏殺手
(2 小時前) -
元宵節吃元宵!元宵、湯圓成分相似 食藥署:製程不同
(2 小時前) -
脂肪肝竟能抑制B肝病毒?台大研究意外揭「輕度脂肪肝可降死亡率」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