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9°
( 21° / 17° )
氣象
2025-02-15 | NOW健康

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症狀不同! 中醫師教你區分和治療

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症狀不同! 中醫師教你區分和治療

【NOW健康 翁靖祐/台北報導】不管是打噴嚏、流鼻水或是咳嗽、喉嚨不舒服,甚至是發燒、頭痛、全身痠痛都會影響生活品質。感冒即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引發感冒的病毒包括鼻病毒、冠狀病毒、副流行性感冒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腸病毒等,因此一年四季都可能有感冒流行,秋冬季節發生的機率更大。有些人會由於體質原因或是對西藥感冒藥的副作用有不適應而選擇使用中藥,到底從中醫觀點如何看待感冒呢?是否有一些預防或減輕感冒症狀的有效辦法?


中醫解讀感冒成因 正氣不足易受邪氣侵襲


中醫師吳宛容解釋,傳統中醫認為「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正氣意旨免疫力、抵抗力,邪則代表疾病。一旦受到外來環境變化,抵抗力變差,「邪氣(疾病)就容易趁虛而入,變成感冒」。感冒又稱傷風、冒寒、小傷寒,是因為風邪侵襲人體而引起的疾病。症狀以鼻塞、流鼻涕、打噴嚏、咳嗽、咽痛、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等為主,是最常見的外感病之一。


吳宛容指出,根據感冒的型態不同,可以分為「六淫」,分別為「風、寒、暑、濕、燥、火」。「風」為變化快,善行而數變,病勢變化多端且多為陣發性,而「吹風」就是誘發的因子。如果病情較重,在一個時期內廣泛流行,且症候多相類似,則稱為「時行感冒」。歷代中醫古籍對感冒都有相當完整的闡述,並且明確指出預防感冒的重點在於平時體質的調理,體質穩定的人在感冒流行時比較不會被感染。


根據感冒的性質以及治療方向,主要分為「風寒感冒」以及「風熱感冒」2大類。


1.風寒感冒:這類病人容易出現怕冷、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痰液稀白、喜熱飲等症狀。主要的治療方劑為荊防敗毒散加減。


2.風熱感冒:這類病人容易出現發燒、口渴、流黃稠涕、痰黃黏、咽喉紅腫疼痛等症狀。主要的治療方劑為銀翹散或是桑菊飲加減。


中醫治感冒靠調理 搭配茶飲助提升抵抗力


吳宛容說明,從中醫的觀點來看,病人處在氣虛的狀態下,護衛身體的正氣不足(也就是免疫功能低下),因此門戶洞開,外邪或病毒容易侵入而致病。此時若再服用西藥,可能會導致更加虛弱乏力,病情也更不容易控制。因此,中醫對於這樣的病患,除了一般的感冒處理方法外,會酌用「玉屏風散」來培補正氣,增加抵抗力,改善容易流汗及畏風的現象,漸漸就會脫離經常感冒的窘境了。


以中醫治療感冒要好得快,與飲食、睡眠、起居作息都息息相關。為了幫助體內免疫恢復好調節的功能,除了最基本的睡眠充足外,平時也要減少吃烤、炸、辣、高糖、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避免病毒感染造成的發炎反應加重。


感冒預防關鍵在免疫力 中醫推2款茶飲提升免疫


1.牛蒡子菊花茶


適合喉嚨痛明顯,鼻涕黃黏、口乾明顯、舌苔黃膩


▸材料:牛蒡子兩錢、菊花兩錢、連翹兩錢、桔梗兩錢、甘草一錢


▸做法:材料洗淨,將牛蒡子、菊花、連翹、桔梗、甘草加入1000c.c.水,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煮15分鐘,放涼後即可飲用。


2.杏仁枇杷薑茶


適合喉嚨痛較不明顯、咳嗽有痰、痰白黏稠、舌苔薄白


▸材料:苦杏仁三錢、厚朴三錢、防風兩錢、荊芥兩錢、生薑5片


▸做法:材料洗淨,將所有藥材加入800c.c.水,大火煮滾轉小火煮15分鐘,放涼後及可飲用。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春天好發皮膚病!皮膚爆癢 濕疹、汗皰疹、乾癬最常見
▸常見近視雷射手術比一比 眼科醫師分析特色及適合族群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