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家中青少年一起聽音樂 孩子成年後親子關係會更緊密

【NOW健康 吳思奕/台北報導】在家中或是旅遊車途中聽音樂時,你和孩子習慣各自戴著耳機獨享,還是會播放出來彼此分享呢?從現在起,拿下耳機一起共享吧!根據2018年5月發表於《家庭溝通期刊》的研究指出,孩童時期,尤其是青少年時期,曾與父母一起欣賞音樂的孩子,在成年後普遍與父母的關係更好。
音樂俱溝通、交流性 提升親子間的情感連接
該研究由亞利桑那大學所進行,研究者以157名平均年齡21歲的年輕成人為對象,透過線上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在兒童時期與父母一起從事非音樂活動和音樂活動的頻率,如:一起聽音樂、參加音樂會或演奏樂器。參與者回憶他們在童年(6-13歲)和青春期(14歲以上)期間的經驗,並分享現在自己與父母關係的看法,包含協調性、同理心以及關係品質。
研究顯示,各年齡階段的「共同音樂經驗」,都與年輕成年時期對「更好的親子關係品質」看法有關,尤其是與「青少年時期」的共同音樂經驗最相關。這可以經由促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人際協調和同理心的感知來解釋。
研究也發現,人際間的協調性和同理心對親子關係品質有所影響,其中人際間的協調性對關係的影響更大。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暨輔仁大學音樂治療組兼任助理教授陳質采認為,好的親子關係很重要的一部分來自於父母和孩子互動時進行的活動內容。音樂在本質上是具有溝通、交流性的,音樂以多種非語言交流的方式溝通,例如語調、節奏、呼喚和回應等元素,這就是為什麼當孩子們睡前焦躁不安時,總有能溫暖安撫他們的搖籃曲。
對兒童及少年來說,節奏同步可以增強親密感和相似感,而參與音樂活動過程中的協調感,會引發合作和親社會行為,也能夠觸及深層情感連接。因此,共享音樂是促進親子關係中最簡單又健康的活動。鼓勵民眾從今天開始,學習讓親子關係沉浸在美好的旋律中!
透過2大技巧 有助建立與孩子音樂共享習慣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上述研究顯示親子一起聆聽音樂所產生的同步活動,會讓彼此關係更緊密。建議父母透過以下2個技巧建立和孩子從事音樂活動的習慣。
1.好奇詢問:孩子戴著耳機時,試著站在孩子前方,好奇的看著對方並詢問在聽什麼音樂?可以聽聽看嗎?或放自己喜歡的音樂,邀請孩子一起聽,聽完後問對方好聽嗎?也許孩子不喜歡,可接續問他最近聽什麼?從好奇詢問或邀請的過程開啟對話,從中找到一首彼此都喜歡的音樂,未來在任何地方聽到就會聯想到彼此。
2.多元音樂:體驗多元音樂,有助於進入孩子的世界。也許孩子喜歡重金屬,沒有接觸時可能只覺得很吵,體驗後會發現它在猛烈、渾厚、很狂的節奏中有抒發情緒、宣洩憤怒的作用,幫助你理解孩子。另外,還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年代中經典的音樂,像是ABBA、Bee Gees、Queen樂團,從歷久彌新的音樂讓孩子去體驗你的感受。
或投其所好,從有交集、眾多人喜歡的音樂或音樂人去開啟對話,例如周杰倫、王菲等,受眾年齡層跨度很大的歌手,或是像是盧廣仲的跨語言歌曲「魚仔」,引起孩子的興趣和共鳴。此外,音樂還有化解尷尬的功能,與孩子同處一個空間並不需要太多語言,播放彼此都喜歡或孩子喜歡的音樂,漸漸音樂就會成為你們之間的橋樑。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低溫來襲手腳冷吱吱!小心是腦中風警訊 醫曝危險因子
▸講座報名/換季肌膚不適? 皮膚科醫師開講談保養重點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最新健康新聞
-
-
台大醫院發聲悼朱樹勳! 尊其開拓者「為台大創下非常多第一例」
(53 分鐘前) -
臉上皮膚長「斑」,拼命雷射治療祛斑?醫師發現:竟是「這個癌症」找上門
(1 小時前) -
聚餐防高熱量吸收,餐前阻斷能急救?藥師分析5種常見輔助成分
(1 小時前) -
「髖」心守護每一步 嘉基小兒髖關節醫療照護成果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