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4°
( 24° / 23° )
氣象
2025-04-24 | NOW健康

每日2份水果攝取量! 台灣小學生每10人有9人不達標

每日2份水果攝取量! 台灣小學生每10人有9人不達標

【NOW健康 吳思奕/台北報導】加 1份水果,早餐營養更均衡!根據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顯示,國人每日水果攝取量遠低於建議標準,尤其是7 ~12歲的小學生中,僅6.4%達到每日「2份水果」的建議攝取量。董氏基金會表示,長期水果攝取不足,可能導致皮膚問題、便秘、免疫力下降,甚至影響腸道健康與學習能力。中華民國兒童生長協會及台灣兒童糖尿病協會理事長羅福松提醒,水果當中富含水溶性纖維與維生素C,有助於學童學習力。為推動學童從小養成早餐吃水果的習慣,董氏基金會展開「每日2份水果 從早餐開始」校園活動,邀請全台國小一起加入。


早餐是攝取水果的黃金時機 提升飽足感與促進腸道健康


董氏基金會長期推動兒童及校園飲食教育,認為9成學童蔬果攝取不足將會是未來全民健康的隱憂。飲食習慣需要從小培養,且蔬菜不能取代水果,兩者營養價值不同。蔬菜通常經過烹調後會流失部分營養素,如:維生素C、水溶性纖維。董氏基金會表示,早餐是攝取水果的黃金時機,早餐加入水果可以提升飽足感與幫助腸道健康。


高水溶性纖維與高維生素C的水果 提升認知表現


羅福松表示,攝取高維生素C與高水溶性膳食纖維的水果有助於兒童的學習表現,因為血漿中的維生素C濃度越高,認知表現越好。若能每日攝取的話更有助於專注力並降低因生理因素產生的壓力問題註1


此外,腸道對兒童學習與成長也至關重要,水溶性膳食纖維是影響腸道益生菌的重要營養素。國際研究也證實,水溶性膳食纖維能促進益生菌繁殖,是最重要的營養素之一,多數的水溶性膳食纖維須透過水果攝取,利用率更高註2。水果長期攝取不足造成特定營養素攝取缺乏,影響兒童腸道菌叢發展,不只會導致營養不良,甚至有可能會影響到其免疫系統發展,並透過腦腸軸影響其認知功能與專注力。


早餐外食容易油、鹽超標 長期攝入恐增慢性病風險


早餐除了要天天吃,更重要的是要吃的對!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台灣國小學生的早餐狀況,發現有超過半數(50.7%)的學童早餐吃得不夠健康。主要原因是現代父母忙碌,學童常吃外食早餐,很容易選擇不當而攝取過多的油、糖與鹽,如:鐵板麵、熱狗、雞塊、薯條等,再搭配含糖飲料,如:奶茶、調味乳品、含糖豆漿。此舉除了易攝取過多熱量,造成脂肪堆積,更增加腸胃負擔讓人感到昏昏欲睡,導致現代孩童容易變胖、體虛生病,增加罹患慢性病的風險。


早餐黃金3要素 穀物雜糧、優質蛋白質與蔬果


健康的早餐除了要有未精製穀物雜糧類、優質蛋白質,還要搭配蔬果,增加纖維質攝取。由於水果除了本身富有營養以外,也具備好準備、好攜帶、好攝食等優點,融入早餐非常簡單。董氏基金會提醒,應以原型水果為主,避免以果汁取代水果,因為多數果汁可能額外添加糖,且流失膳食纖維。建議可將水果搭配乳品與全麥麵包一起食用,讓早餐營養更均衡。


高營養密度水果選擇 奇異果、橘子、木瓜


董氏基金會強調,健康飲食習慣應從小培養,鼓勵家長讓學童每天從早餐開始吃足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及植化素的水果,有助學童健康與學習力提升。值得一提的是,不要只選擇單一種類,盡量各種水果都攝取,尤其可以優先選擇高營養密度、高水溶性纖維的水果,如:番茄、奇異果、橘子、木瓜等(相同熱量下,營養密度越高,食物所含營養素的種類與含量越多)。


每日2份水果從早餐開始 校園推廣活動4月底起跑


為避免因學童長期水果攝取不足、飲食不均衡的問題形成外強中乾的「營養空心」,董氏基金會將於4月底展開「每日2份水果 從早餐開始校園推廣活動」,準備超過100項好禮做抽獎,號召全台小朋友記錄下自己早餐所搭配的水果,養成早餐吃水果的好習慣。透過教育活動及14天的早餐紀錄,希望讓師生及家長們了解從早餐開始吃足2份水果的重要性。活動詳情可至董氏基金會網站(https://foodeducation.jtf.org.tw/index.php)查詢。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RSV不分季節!守護嬰幼兒免疫接種成關鍵 離島不能等
▸經常後腳跟痛? 復健科醫師教你7招緩解足底筋膜疼痛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