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微粒生活中無所不在 你喝的茶包可能也有塑膠微粒

【NOW健康 陳如頤/綜合報導】網傳「茶包會釋放塑膠微粒,是隱藏的健康殺手」,引起不少消費者擔心,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表示,塑膠茶包確實會釋出塑膠微粒,而塑膠微粒早已存在生活環境中,至於是否對人體造成危害,目前尚未有定論。
目前尚無臨床研究文獻 佐證茶包沖泡的塑膠微粒會影響人體健康
成功大學食品安全衛生暨風險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徐瑋萱表示,一般茶包袋與咖啡袋材質,可分為不織布、棉質、塑膠製等多種材質,其中塑膠製包裝袋原料與寶特瓶,同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另有聚丙烯PP、聚乙烯PE或聚醯胺PA等製成的產品;因塑形容易、變化性高、過濾效果佳,為目前最常見的茶葉與咖啡包裝方式。
台大醫學院毒理研究所博士陳佳煌指出,塑膠茶包確實會釋出塑膠微粒,如為PP材質,釋出最多塑膠微粒,而PE/PET塑膠茶包,則次微米塑膠微粒釋出量最高。
至於塑膠微粒對健康有害?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邱惠雯指出,目前已有些細胞與動物實驗顯示,塑膠顆粒可能引發神經毒性、肺部損傷、肝臟代謝異常、腎臟蓄積、損害腸道及影響微生物菌群等多方面的不良反應。
不過,目前尚無直接證據證實塑膠顆粒,對人體具明確危害,也沒有臨床研究文獻佐證茶包沖泡的塑膠微粒,會影響人體健康。
研究:相較於肝臟或腎臟等其他器官 大腦內的微塑膠濃度高出7到30倍
陳佳煌說,目前相關文獻說明各類塑膠類食品容器,都會釋出塑膠微粒,塑膠微粒也早已存在生活環境中;然而,目前僅在細胞及動物實驗層面發現,塑膠微粒會影響腎臟健康,至於是否對人體造成危害,目前尚未有定論。
不過,一項刊登在《大腦醫學》期刊上的研究顯示,使用塑膠容器微波加熱食物,會使人暴露於大量微塑膠,毒素不只會沈積在器官,微塑膠、奈米塑膠也可以沉澱於腦部組織。研究人員還發現,相較於肝臟或腎臟等其他器官,大腦內的微塑膠濃度高出7到30倍。
塑膠微粒可衝破很難突破的「血腦屏障」 導致腦部出現微塑膠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塑膠微粒可分為微米塑膠、奈米塑膠,前者直徑較大(< 5 mm);奈米塑膠則是更小的奈米,小於微米。除了造成環境汙染,也可能成為重要的醫學問題。
顏宗海指出,美國科學家檢驗了捐贈者屍體(大體)後,結果發現,不只身體器官內有微塑膠和奈米塑膠沈積,塑膠微粒竟可衝破醫界認為很難突破的「血腦屏障」,導致腦部也沈積微塑膠、奈米塑膠,且含量還不少。
不過目前研究只能證明腦部出現微塑膠,但微塑膠和阿茲海默症有無關係?仍未有定論,只能說醫界對於微塑膠對人體影響了解得還不夠多,仍有待繼續研究觀察。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今夏濕熱有感!濕疹、汗皰疹易爆發 中醫教你改善方法
▸經常後腳跟痛? 復健科醫師教你7招緩解足底筋膜疼痛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最新健康新聞
-
-
養身也要「長線投資」 每天一瓶,鞏固身體加倍!
(9 小時前) -
南投「孕產婦心理健康支持網絡」為新手媽媽帶來溫暖關懷
(10 小時前) -
接種JN.1新冠疫苗 彰化榮家住民免外出健康有保障
(12 小時前) -
一年可省上千元檢查費 政府政策升級五癌免費篩
(1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