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29° / 28° )
氣象
2025-08-30 | NOW健康

開學季當心手足口病 兒科醫揭症狀、高風險族群及預防

開學季當心手足口病 兒科醫揭症狀、高風險族群及預防

【NOW健康 辰蘊如/台北報導】隨著開學季的到來,各地醫療院所陸續出現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病例增加的趨勢。疾病管制署統計資料顯示,手足口病通常是春末夏初和秋季會出現流行高峰,特別容易在托嬰中心、幼兒園等幼童聚集場所快速傳播,雖然手足口病「通常不嚴重」,但在特定情況下仍有重症風險,家長需格外注意。


症狀識別與風險評估 不容小覷的併發症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腸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最常見的病原體為克沙奇病毒A16型和腸病毒71型。小兒專科盧英仁醫師表示,手足口病會造成口腔潰瘍疼痛和皮膚搔癢性皮疹,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顯著不適,雖然病名為手足口病,但皮疹分布範圍並非僅限於手掌、腳掌和口腔周圍。


盧英仁醫師說明,典型的手足口病皮疹也可能出現在臀部、腿部和口周區域,有時甚至會更廣泛地分布在全身,其典型症狀包括口腔內出現疼痛性潰瘍、手掌腳掌出現小水泡或紅疹,常伴隨輕度發燒和喉嚨痛。


盧英仁醫師指出,6個月以下嬰兒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手足口病後,出現嚴重併發症的風險較高。而發病後的口腔潰瘍可能導致患者進食困難,造成液體攝取不足,進而引發脫水問題;更嚴重的是,部分腸病毒71型感染可能導致腦膜炎、腦炎、心肌炎等嚴重併發症,家長應密切觀察病童的精神活動狀態和呼吸情形。因手足口病具有高度傳染性,主要透過飛沫傳播、接觸傳播和糞口傳播途徑感染,建議家長帶孩子出入公眾場所要注意衛生防護。


患病照護與預防 支持性療法為主


目前手足口病尚無特效藥物,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盧英仁醫師強調,疾病通常會自然痊癒,一般在1至2週內症狀會逐漸改善。在症狀緩解期間,可使用如兒童用普拿疼等適合年齡和體重的非處方藥物來緩解發燒和疼痛,但「絕不可給兒童服用阿斯匹靈」,以免引發雷氏症候群。


對於手口足病的照護重點,盧英仁醫師建議家長要預防患童的脫水情形,確保攝取充足液體,可選擇較涼且不刺激的飲品,避免柑橘類或辛辣食物加重口腔疼痛;同時要協助避免抓搔皮疹或水泡,以免造成皮膚感染或細菌性併發症。環境衛生則應重視個人清潔習慣的培養,包括勤洗手、避免與患者密切接觸、定期清潔玩具和居住整潔;手足口病患者在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也應在症狀完全消失且無發燒24小時後,才重返學校或托育機構,以降低社區傳播風險。


盧英仁醫師也提醒,若患童出現持續3天以上的發燒、症狀在10天內未改善,或出現脫水、持續嘔吐、呼吸急促等警示症狀時,應立即就醫評估。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膽固醇要達標 中風、心梗不再來
▸健保30有成! 石崇良:從治病到健康、永續與健康平權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