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發威!醫示警高溫不只會中暑 「熱腦」恐致失智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時序入秋,仍高溫炎熱。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高溫可能傷腦,如果體溫超過40℃,腦部血流與細胞代謝會失控,造成腦水腫、神經傳導錯亂、癲癇、昏迷。中暑患者若腦部受損,即使康復也可能會留下記憶力下降、專注力差等後遺症。
體溫飆破40°C恐讓大腦「當機」 熱傷害5大警訊嚴重恐昏迷
黃軒於臉書貼文,大腦像是一台超精密的「中央處理器(CPU)」,需穩定的溫度,當體溫衝到40℃以上,腦部血流與細胞代謝會失控,造成「腦水腫」,因腦細胞被熱破壞而出現腫脹,還有「神經傳導錯亂」,例如意識混亂、語無倫次,及「癲癇、昏迷」,嚴重會失去意識。
臨床研究發現,中暑(Heat stroke)患者若腦部受損,康復後可能留下記憶力下降、專注力差的後遺症。若出現「頭痛欲裂、眼花耳鳴、說話顛三倒四、動作變慢且走路不穩、情緒突然暴躁或恍神」,可能是腦袋熱到當機的警訊,嚴重時會直接昏倒。
長時間暴露於極端高溫,不只造成短暫的頭昏腦脹,對認知功能也會造成影響。一項針對建築工人與外送員的研究發現,在超過攝氏35°C的工作環境下,執行力、反應速度與語言處理能力均顯著下降。另有研究顯示,持續暴露於高溫環境,可能與「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上升有關,推測是熱引發的慢性神經發炎與腦部血管損傷。
國健署指出,依嚴重性,可將熱傷害區分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及中暑,以中暑最為嚴重,此時核心體溫超過40°C,並伴隨意識改變,其次為熱衰竭(症狀為頭暈、頭痛、噁心、身體無力,核心體溫上升,但通常未達40°C)、熱暈厥( 在熱環境中長時間站立後發生短暫暈厥)、熱痙攣(肌肉強烈抽筋疼痛)。
中暑處置國健署提5大步驟 蔭涼、脫衣、散熱、喝水、送醫
黃軒提醒,發現中暑個案時,首先將人移至陰涼或有風的地方,以電風扇散熱,或把冰毛巾敷在腋下、頸部、大腿內側,並充運動飲料或電解質水。研究指出,中暑個案如缺乏電解質,將使神經傳導混亂,加劇腦部損傷。
黃軒提出「護腦重要3步驟」,分別為降溫、補電解質、送急診,且行動要快,因為多拖1分鐘,腦細胞就死愈多。
國健署則提出熱傷害處置的5大步驟,分別為蔭涼、脫衣、散熱、喝水、送醫,分述如下:
1.移至陰涼處:儘快將患者移到通風良好、陰涼的場所。
2.脫掉衣物:鬆脫患者的衣物以利散熱。
3.散熱降溫:用濕冷毛巾擦拭身體或搧風。
4.補充水分:意識清楚者可少量飲用加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
5.盡速送醫:若出現體溫持續上升、呼吸困難或意識不清等情況,應立即送醫或撥打119。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10/4講座》高血壓不只是數字! 多重併發風險一次管理
▸健保30有成! 石崇良:從治病到健康、永續與健康平權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最新健康新聞
-
-
嘉縣衛生局榮獲藥政四大獎項
(2 小時前) -
男生也打HPV疫苗?!嘉市邀醫師解密關鍵
(3 小時前) -
口臭元凶竟是「扁桃腺結石」!可以自己清理?治療、預防方式一次看
(3 小時前) -
不只酒駕!藥師示警「藥駕」同樣危險 9類藥物要小心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