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7°
( 17° / 17° )
氣象
2025-02-02 | 健康醫療網

過年時熱鬧與空虛的反差 特別引發老年憂鬱症!可以這麼做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大多長輩平時都一人獨居,過年時難得全家團圓,長輩們好不容易盼到兒孫回家共度佳節,但當熱鬧散去,房子重新變得空蕩蕩,孤獨的感覺便油然而生。這種熱鬧與空虛的強烈反差,容易讓長輩產生深深的失落感,甚至陷入精神上的空虛。



子女離家、喪偶喪友 長輩陷入孤獨沮喪,老年憂鬱症是一種影響老年人情緒健康的精神疾病,其成因多樣且因人而異。



老年憂鬱症常見誘因



生活轉變: 隨著年齡增長,退休、子女成家離家、搬遷或喪親等生活變化,可能使長輩感到無助或失落。



社交孤立: 當失去伴侶、朋友或社交支持系統時,老年人可能感到孤單、沮喪,並漸漸疏離社會互動。



健康問題: 慢性病、身體疼痛、失能或失智等健康問題,常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誘發憂鬱情緒。



藥物副作用: 某些治療慢性疾病的藥物可能帶來情緒副作用,增加患憂鬱症的風險。



身體變化: 與年齡相關的荷爾蒙變化、睡眠問題及其他生理改變,可能影響情緒穩定性。



心理因素: 負面思維、自我價值感下降以及持續的焦慮與擔憂,會讓部分長輩更容易陷入憂鬱情緒。



遺傳因素: 家族史可能增加憂鬱症的遺傳風險,需特別留意。



心理壓力: 壓力、焦慮以及無法有效應對生活挑戰的能力不足,也可能誘發老年憂鬱症。



老年憂鬱症的9大症狀



  • 情緒低落:持續感到悲傷、沮喪,缺乏樂觀精神。

  • 失去興趣與樂趣:對曾經感到愉快的活動失去興趣,無法享受日常生活。

  • 無法集中注意力:專注力減弱,記憶力下降,難以完成日常任務。

  • 睡眠問題:包括失眠、早醒或過度睡眠。

  • 體重變化:體重顯著增加或減少,通常與食慾變化相關。

  • 身體不適:可能出現頭痛、胃部不適或其他身體不適症狀。

  • 自我責備或無價值感:對自身價值感到否定,甚至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

  • 社交孤立:遠離社交互動,減少與親友聯繫,感到孤立無助。

  • 輕生念頭:出現自殺念頭或提及不想活下去。


  • 多關心長輩 7種跡象恐是憂鬱症纏身



  • 情緒改變: 觀察長輩是否經常情緒低落、悲傷、焦慮或易怒,且持續一段時間。

  • 社交隔離: 避免社交活動,對以往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減少與家人、朋友的互動。

  • 身體不適: 如失眠、食慾改變、慢性疼痛、疲勞等身體症狀可能是警訊。

  • 自我價值感下降: 感覺自己無用或失去信心,明顯表現出自卑感。

  • 心理與生理症狀: 注意集中力下降、記憶問題及反覆抱怨身體不適等。

  • 自殺傾向: 若表現出輕生念頭或提及自殺,務必立即尋求專業協助。

  • 興趣喪失: 對生活失去熱情,對曾經喜愛的活動不再感興趣。


  • 長輩憂鬱症怎麼辦?



    和親友聊聊、尋求專業協助 若家中長輩出現憂鬱症狀,建議採取以下方式:



    精神健康專業團隊: 尋求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等專業協助,接受診斷並制定適合的治療計畫。



    心理諮詢服務: 與心理治療師進行諮詢,透過情緒支持與心理治療改善憂鬱情緒。



    社會工作者: 提供生活支援與建議,協助長輩找到適合的社會資源。



    長期護理機構: 對於需要長期照顧的患者,考慮養老院或護理之家等設施。



    支持團體: 加入支持團體,分享經驗,獲得同理與鼓勵。



    家庭與朋友: 家人與朋友的關懷與支持是不可或缺的,陪伴並協助尋求專業幫助。



    醫院精神科部門: 許多醫院提供專業精神健康服務,可直接前往就診。



    治療方式有哪些:



    心理治療: 如認知行為療法(CBT),幫助長輩調整負面思維模式,發展正向解決問題的技巧。



    藥物治療: 在醫師指導下使用抗憂鬱藥物,如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通常與心理治療搭配效果更佳。



    社交支持: 鼓勵參與社交活動,與家人和朋友保持聯繫,減少孤獨感。



    生活方式改變: 規律飲食、適當運動、改善睡眠習慣及減輕壓力,有助於增進心理健康。


    【延伸閱讀】

    老年憂鬱症盛行率高達5.7%!藥物治療差且慢 rTMS助擺脫治療窘境

    渾身難受找不到病因 小心誘發老年憂鬱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374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