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喘沒症狀就沒問題? 醫療團隊破解「常見4大迷思」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許多民眾對氣喘存有誤解,國泰綜合醫院呼吸胸腔科主治醫師吳錦桐及氣喘個案管理師李舒卉指出,錯誤認知會導致氣喘控制不佳、影響生活品質,並針對常見五大迷思逐一破解,呼籲病友應積極配合治療、正確用藥。
迷思一:沒有喘,就不是氣喘?
氣喘是一種呼吸道過敏導致的慢性發炎疾病,主要症狀包括咳嗽、胸悶與喘鳴,但不是每位患者都會「喘」。氣喘咳嗽常持續超過2至3週,與感冒咳嗽不同。當接觸過敏原如冷空氣、天氣變化、塵蟎、香精油或二手菸等刺激物,或遭遇呼吸道感染時,常誘發氣喘,嚴重時甚至引發肺炎,危及生命。
迷思二:有吸藥,氣喘就控制得好?
目前以含類固醇的吸入劑為最有效控制氣喘的藥物,但吸入裝置須正確操作,才能讓藥物發揮效果。若吸氣動作錯誤,藥物僅停留口腔無法達肺部,將無助病情控制。建議病友每次回診時攜帶吸入劑,由醫師、藥師或個管師檢查使用方式是否正確。
迷思三:沒症狀就可以停藥?
許多病患因症狀減輕便擅自停用藥物,認為能少用就少用,但這是錯誤觀念。氣喘是一種持續性慢性發炎,即使無明顯症狀,氣管仍可能處於發炎狀態。一旦遇誘發因素,可能急性惡化甚至需插管。因此,應長期規律使用控制型吸入劑,以降低發炎、減少發作、維持肺功能與生活品質。
迷思四:沒有氣喘大發作,就代表控制良好?
若反覆發炎造成支氣管狹窄,尖峰吐氣流速會降低,表示控制不佳。成人可透過「氣喘控制測驗表」(五題,滿分25分,低於20分代表控制不良)及「尖峰吐氣流速計」(數值低於個人最佳值的60%為紅燈區)來自我評估。這些工具也協助醫師判斷病情與調整治療策略。
控制氣喘防發作 日常這樣做為上策
氣喘非傳染病,與過敏體質及環境誘發物有關,雖無法根治,但能有效控制。李舒卉表示,只要每日按時使用控制型吸入劑、避開過敏原、維持規律生活及運動、每日監測吐氣流速、每月進行氣喘控制評估,並定期回診,即可大幅降低發作風險。她也鼓勵病友與醫療團隊建立良好關係,主動管理健康,提升生活品質。
原文出處:國泰醫訊 284期
【延伸閱讀】
30歲女罹嚴重氣喘一年進ICU五次!「生物製劑」助她重返馬拉松賽場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04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最新健康新聞
-
自己的腳痛自己救》阿伯求醫喊「把腳趾剁掉」,足踝名醫揭五陰白骨腳真相
(11 小時前) -
她不孕2年竟是甲狀腺惹禍 醫建議「這樣做」提高著床率
(12 小時前) -
病患快撐不下去「家屬想請乩童」 醫秒同意…目睹超離奇一幕嚇呆
(12 小時前) -
打一針撐半年 長效針劑搶救思覺失調患者
(13 小時前) -
臺東縣社區營養推廣中心、分中心聯合揭牌 擴大高齡營養照護服務
(1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