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到!中醫師提醒「這樣吃、這樣動」 養好脾胃、遠離暑濕困擾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每年七月初,當氣候漸趨熾熱、天地間瀰漫著濃濃暑氣時,節氣也悄悄進入「小暑」。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文戎醫師指出,這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象徵炎夏正式揭幕。雖名為「小暑」,卻往往已經熱力四射,這個時期的最大特色,是陽氣達於高峰,陰氣也在此刻悄然萌生。天地運行至此,正如中醫所言「陽極陰生」,萬物繁盛而蓄勢待轉,人體的生理節律也隨之變化。
小暑時節養生重點 主在祛濕清暑、健脾養心
隨著氣溫升高、濕度增強,人體最常見的困擾包括中暑、腹瀉、皮膚濕疹及心神不寧。陳文戎醫師說明,從中醫角度來看,這些症狀多與「暑濕之邪」有關,濕為陰邪,最易困脾,暑為陽邪,最易傷心。濕熱交織,便容易導致腸胃功能失調與神志不寧,出現煩躁、倦怠、食慾不振等情形。因此,小暑時節的養生重點,應放在祛濕清暑、健脾養心,並避免長時間處於潮濕、悶熱的環境中,或暴飲暴食損傷脾氣。
飲食清淡、易消化 應順節而食
在飲食調理上,宜採取清淡、易消化為主,輔以具有利水、健脾、清熱的當令食材,如冬瓜、薏仁、綠豆、荷葉與苦瓜等,皆能幫助排濕散熱、穩定脾胃功能。尤其在此節氣,過度攝取冰品、生冷瓜果,雖能一時消暑,卻易損傷陽氣,造成寒濕內困。順節而食,才能真正達到「食養」的效果。
溫和有節奏的活動為宜 有助安神養心、調和陰陽
運動方面,則不宜劇烈發汗過多,應選擇溫和有節奏的活動,如太極、八段錦、瑜伽或輕快步行,配合清晨或傍晚進行,避開正午陽盛時段。中醫講究「動靜相宜」,小暑時節正是動中求靜的時機,活動能助陽氣升發、調暢氣血,而適度的靜養,則能安神養心、調和陰陽。
順應天時、適時調養 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陳文戎醫師強調,從節氣變化到身體反應,小暑提醒我們,人體與自然並非兩條平行線,而是彼此牽引、互為映照的有機整體。懂得在時序推移中調養身心,是古人傳承下來的節氣智慧,也是現代人最需要學習的養生之道。
【延伸閱讀】
天氣熱狂喝飲料小心高血脂悄悄上身! 中醫師教你從「體質調養」預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58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最新健康新聞
-
萬筆健檢數據示警!洪育忠醫師:骨質疏鬆已成「不分齡」的沉默流行病
(16 分鐘前) -
得過帶狀疱疹也可能再復發 醫籲:疫苗接種是防治關鍵
(2 小時前) -
民生醫院心導管手術中心成立10周年 守護逾5000位市民心臟健康
(2 小時前) -
河南婦上吐下瀉!檢查發現胃藏大量「一級致癌物」 元凶竟是筷子
(3 小時前) -
夏季憋尿小心泌尿道感染!醫揭:5大高風險因素,反覆感染恐「2疾病」跟著來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