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9°
( 21° / 18° )
氣象
2025-04-07 | 互傳媒

別讓第一次成為無數次 青少年毒品使用預防一起來

別讓第一次成為無數次 青少年毒品使用預防一起來

【互傳媒/ 記者 陳家珍/台北報導】青少年期是嘗試及開始使用非法藥物的高峰階段,這類藥物使用會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與社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若在年齡越小發生,對未來的負面影響越大。青少年使用毒品的原因不僅涉及個人特質(如性別、精神共病),更深受家庭環境與學校狀況影響,例如家中有人曾使用非法藥物,或青少年面臨學習不穩定情形,都可能提高其初次接觸非法藥物的風險。



別讓第一次成為無數次 青少年毒品使用預防一起來
▲陳為堅副院長致詞


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陳娟瑜合聘研究員團隊分析2013年至2016年教育部藥物濫用學生個案輔導管理系統資料,發現台灣曾使用非法藥物的國中生有近80%曾使用愷他命,4年追蹤期間有1/3以上再次因使用非法藥物而被通報(包含教育、警政和衛政單位)。在各系統服務介入經驗中,曾接受高風險家庭服務會降低再次被通報使用非法藥物的風險,而曾接受中輟輔導則與非法藥物使用再通報風險增加有關。研究成果已於2025年1月份刊登於成癮醫學權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研究團隊以回溯性世代研究法分析從2013至2016年教育部藥物濫用學生個案輔導管理系統資料,以資料中使用非法藥物的國中學生作為暴露組,以一般人口群作為非暴露組,藉由連結社會福利、健康保險、輟學紀錄等資料庫,進行四年的追蹤,探討青少年社會人口學背景及各系統介入之經驗與持續使用非法藥物的相關性,特別關注三項核心介入因素:高風險家庭服務(家庭層面)、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治療(個人健康層面)及中輟輔導措施(學校層面)。



別讓第一次成為無數次 青少年毒品使用預防一起來
▲陳娟瑜合聘研究員


研究結果發現曾使用非法藥物的國中生其家庭與社會背景普遍較一般族群青少年面臨更為劣勢的條件,如更高比例來自經濟弱勢家庭或有家戶成員曾涉及毒品相關行為。近九分之一曾接受高風險家庭服務(即現脆弱家庭服務),曾經輟學的比例更高達三分之一,而這兩項數據皆遠超過一般青少年族群。藥物使用種類以愷他命等三、四級毒品為主,但仍有近五分之一使用以安非他命為主的一、二級毒品。經過四年的追蹤,有35%的學生曾因使用非法藥物再次被通報。進一步透過存活分析發現高風險家庭介入服務有顯著的保護效果,降低非法藥物使用風險達43%,曾經輟學的青少年非法藥物再通報的風險則提升46%。



別讓第一次成為無數次 青少年毒品使用預防一起來
▲衛福部保護司黃瑞雯科長


陳娟瑜博士建議,青少年非法藥物預防策略應強化教育、社政及醫療系統的跨領域合作,例如在社會福利體系中針對高風險家庭提供毒品防治教育、在校園毒品預防方案中建立親師合作機制,主動接觸高風險學生家庭、強化中輟學生對非法藥物接觸的風險評估。研究團隊與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及保護服務司合作,將相關研究成果提供作為政策參考,期望透過推動早期介入、跨系統合作及實證導向的整合性服務,能有效降低毒品對青少年健康及發展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研究論文全文:https://doi.org/10.1016/j.drugpo.2024.104653




<別讓第一次成為無數次 青少年毒品使用預防一起來> 這篇文章最早發布於《互傳媒》新聞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