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悶呼吸不一定是心臟病 嘉榮心理師提醒當心「過度換氣恐慌症」引起

【記者 劉芳妃/嘉義市 報導】40歲的全職媽媽阿芳在家突然感到胸悶、呼吸急促,自以為心臟出了問題。由於父親因心臟病過世,她對身體任何不適都格外焦慮,不時量脈搏、量血壓,整天提心吊膽,連帶影響睡眠與生活品質。到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心臟科與神經科檢查後,確定不是心臟或自律神經問題,轉介至精神科。經藥物治療穩定情緒後,在心理師的指導下接受認知行為療法(CBT)、放鬆練習與正念冥想,經過幾個月治療後,阿芳的過度換氣明顯減少,也學會在身體不適時保持冷靜,生活也恢復平靜。
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心理師洪美蘭表示,「過度換氣」其實是很常見的身心反應,通常與情緒緊張、焦慮或壓力過大有關。當人呼吸得太快、太淺時,身體吸進太多氧氣、排出太多二氧化碳,就可能出現胸悶、心跳加快、手腳發麻、頭暈等不適感。許多人因此誤以為是心臟出問題,其實多半是焦慮導致的生理反應。研究發現,在18至64歲成人中,約有7%的女性及3.3%的男性罹患恐慌症,女性發生機率是男性的2倍,可能與女性生理構造、荷爾蒙變化及較高的情緒敏感度有關;不過男性在經歷重大壓力或創傷後,也可能出現類似症狀。

洪心理師指出,過度換氣與恐慌發作的誘因有時很明顯,例如考試、搬家、結婚等重大壓力事件;有時則源自不易察覺的因素,如過去創傷經驗、觀看災難畫面或長期壓力累積所致。當個人缺乏適當的情緒調節與因應策略時,便可能出現胸悶、呼吸急促等症狀。初次發作的強烈不安與害怕感,往往讓人對再次發作產生焦慮,形成惡性循環,進而演變為恐慌發作(panic attack)。
洪心理師說,透過心理治療,特別是認知行為療法(CBT),可以幫助患者辨識自己過度擔憂的想法,調整過度擔憂的思維。她也分享,在家中可以透過簡單的呼吸與放鬆練習來自我調整,例如「4-7-8 呼吸法」:用鼻子慢慢吸氣4秒,屏住1到2秒,再用嘴巴慢慢吐氣6到8秒,重複5到10分鐘,就能幫助大腦穩定情緒;或嘗試正念練習,專注在當下的呼吸、身體感受,不急著評價或逃避,只是單純覺察。若能搭配社交支持,例如與親友分享焦慮、參加支持團體,也能讓心更加安定。

坊間有人建議用塑膠袋呼吸來緩解過度換氣,洪美蘭心理師提醒,但這方法並非適用所有人,也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若症狀頻繁發作、或伴隨胸悶、心跳異常,應盡快就醫。建議先到神經科或心臟科排除生理疾病,若檢查正常,再轉介精神科或身心科接受治療,透過醫療專業協助穩定、學習調整情緒,長期掌握放鬆技巧與情緒管理,才能真正改善過度換氣與恐慌發作,讓生活重新回到平靜的節奏。
圖說:胸悶、呼吸不過來以為心臟病?嘉榮心理師洪美蘭提醒當心「過度換氣恐慌症」作祟,可 透過醫療專業協助穩定、學習調整情緒,長期掌握放鬆技巧與情緒管理,才能真正改善過度換氣與恐慌發作。(照片:記者劉芳妃翻攝)
最新健康新聞
-
-
轉大人關鍵期 中醫師教你善用「轉大人滴雞精」,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2 小時前) -
魔術醫師與海邊小學共舞 臺大金山分院15週年院慶守護偏鄉醫療
(2 小時前) -
精英牙醫、北中寮牙醫醫療站揭牌 強化南投偏鄉牙科服務
(2 小時前) -
完善偏鄉口腔照護 南投縣「精英牙醫醫療站」及「北中寮牙醫醫療站」揭牌啟用
(3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