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想過放棄」 學姊的陪聊故事,為備孕的妳點亮一盞燈

【文/創新聞記者陳光蘊︱深度報導】在我們長期關注的婦幼健康議題中,人工生殖的心理壓力是許多報導未曾深究的隱形痛點。這不是一段單靠醫療可以達成的旅程,而是一場需要**「全隊合作」的尋寶任務**。根據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最新調查,九成備孕夫妻曾在療程中萌生放棄念頭,更有三成從未尋求醫療以外的支援。這不僅僅是身體的挑戰,更是一場情緒與知識的接力賽。

▲(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攝2025.08.13)
三大魔王關卡:讓備孕夫妻幾近「Game Over」
高達九成備孕女性表示,自行施打排卵針與副作用的不適是她們首度萌生退意的關鍵。除了生理負擔,更有來自親友的過度關心、旁觀者的無感評論,讓情緒壓力如影隨形。
黃貞瑜醫師提醒:這一階段不應靠硬撐,而是靠**「溝通與調整」。透過與醫師討論治療選項,包括最新的基因工程製劑排卵針**,可減輕副作用、提高成功率,讓療程更為舒適。
「別人的卵為什麼比較多?」這是幾乎所有備孕女性都曾暗自比較過的問題。調查顯示,近五成夫妻因取卵數量少於他人而意志低落,甚至動搖繼續治療的決心。
然而,長庚醫院吳憲銘教授指出:「品質比數量更關鍵。」取卵數在15顆以內即能與活產率正相關,只要能培養出兩顆以上「好囊胚」,懷孕的可能性仍相當可觀。
近六成受訪夫妻因胚胎未能順利培養或著床失敗而心碎退場。這是備孕旅程中情緒最脆弱的一段,不只質疑療程,也質疑自己是否**「不夠好」。
但專家指出,即使非頂級囊胚也有懷孕機會。療程過程中,應定期與胚胎師與醫師溝通**,調整培養方案,不讓單次失敗扼殺整段可能。

▲(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攝2025.08.13)
不只是療程,是一場身心歷險:尋寶也要有隊友
這次生育醫學會推出的創新工具——互動式RPG遊戲**《找到你的最強樂孕尋寶後援隊》與LINE陪聊機器人「學姊同行」,無疑是為這場備孕冒險加上了兩道重要的「心理裝備」**。
RPG遊戲,讓備孕夫妻變身勇者
以MBTI性格為基底,量身打造的角色劇情與互動任務,讓玩家在遊戲中逐步了解醫療團隊的角色、治療關卡與應對方式,不再一頭霧水地「打怪」,而是真正掌握療程邏輯與信心。
遊戲網站連結:https://rpg.infertilitymap.org/
LINE陪聊機器人,「學姊」經驗就是最強共鳴
這不是冷冰冰的AI對話,而是來自真實療程經歷的「過來人」們,用他們曾經的崩潰與重燃希望,陪伴正在備孕的妳說一句:「我懂,妳不是一個人。」
LINE加入連結:https://liff.line.me/2007391288-po1LKgA1?type=qrcode&id=119370

▲(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攝2025.08.13)
從生理治療走向心理支持,才是未來人工生殖的主軸
這波調查與創新資源釋出,不只是醫學會的倡議,更是生育醫療的一次集體反思。
不只是針劑與胚胎,更是人性與理解。從醫師、諮詢師、胚胎師,到學姊、LINE機器人、甚至伴侶,每一位後援隊成員都是讓這段旅程不再孤單的關鍵。
未來的生殖醫療,不能只有技術升級,更需要心理設計、人性陪伴與數位工具的加乘。
這是我們作為健康媒體的責任與呼籲:
走過備孕之路,不該只靠一人之力。
備孕,是尋寶,不是單打獨鬥。
走得慢沒關係,最重要的是不放棄走下去。
如需更多生育健康與心理支持資訊,歡迎鎖定**《創新聞》的深度追蹤報導**。
最新健康新聞
-
-
外溢保單保戶每天「這樣健走」 國壽健康調查:住院發生率減少25%
(1 小時前) -
暑假過半!近2成北市學童過重 專家教「4原則」守住健康體位
(4 小時前) -
酪梨熱量高卻能減重?專家曝「燃脂關鍵」 酪梨籽意想不到功效曝
(5 小時前) -
不到40歲就出現更年期徵兆?醫揭「4大元凶」 熬夜也中招
(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