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5°
( 26° / 23° )
氣象
2025-10-16 | 創新聞

超高齡社會的沉默危機:骨鬆讓行動力悄悄流失

超高齡社會的沉默危機:骨鬆讓行動力悄悄流失

【撰文|創新聞記者陳光蘊|醫療最前線】年底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超過450萬。面對老化浪潮,骨質疏鬆(骨鬆)不是個別醫療事件,而是一場公共衛生與生活品質的長期挑戰。今天的指引與健保新制,標誌著台灣在防治骨鬆上從「被動補救」走向「前瞻預防」——但政策是一道門檻,落實與教育才是守護行動力的關鍵。


超高齡社會的沉默危機:骨鬆讓行動力悄悄流失
▲(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翻攝2025.10.16)

問題有多迫切?數字不會說謊

台灣50歲以上人士中,女性每3人就有1人、男性每5人就有1人可能在一生中出現骨折。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髖部骨折:亞洲發生率領先,約有高達50%患者在一年內面臨近20%的死亡率,30%可能遭遇永久性失能,80%失去獨立生活能力。這些不是抽象數字,而是會把家庭拉入長期照護與經濟壓力的真實風險。

指引轉向:從「骨折後」到「骨折前」的防線移動

最新發布的 《2025 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與指引》,提出「骨骼健康優化」與接續治療策略的概念:先以促骨生長藥物快速重建骨架,再以抗骨流失藥物鞏固成效。這種兩階段、整合性的治療流程,能在術前、術中到術後建立完整照護鏈,降低手術併發症與再次骨折風險。簡言之,骨鬆治療已不再是急救,而是慢性病管理——強調「接續」與「持續」。

健保新制:政策層面的前移防護網

健保給付擴大,令人振奮:首次納入未發生骨折但屬高風險族群(如糖尿病使用胰島素者、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者),同時將次級預防包含到遠端橈骨(手腕)與近端肱骨(上臂)骨折。這意味著政府在資源投入上已從「治療後」轉為「預防先行」,可望把骨折發生率與後續照護成本一併壓低。政策是關鍵,但能否真正改變臨床與民眾行為,仍取決於基層醫療與社區教育的落實。

病例故事:別等大骨折才醒來

一位55歲的林女士(化名),因居家滑倒造成手腕骨折,才發現自己已患有骨鬆。幸運的是,新的健保給付讓她及早接受促骨生長藥物治療,隨後再轉為抗骨流失藥物,有效降低了再次骨折風險。這個案例凸顯兩點:一是「警訊性骨折」(手腕、上臂)往往是及早介入的黃金時刻;二是藥物接續與持續追蹤,能把未來更嚴重的脊椎或髖部骨折阻擋在門外。

糖尿病患者:被低估的高風險群

研究與臨床資料反覆指出,糖友罹患骨鬆與骨折風險常被忽略——即使部分第二型糖友的骨密度看似正常,骨質微結構的損害仍會提升髖部與脊椎骨折的機率。實務上,長期使用胰島素或病程已久的糖友應被納入常規骨密度(DXA)監測名單。把骨密度納入糖尿病管理,不是選項,而是必要的安全網。


超高齡社會的沉默危機:骨鬆讓行動力悄悄流失

社區可以做什麼?簡易自我評估與早期篩檢

面對無聲進行的骨鬆,簡單工具能發揮驚人影響力。OSTAi(更年期女性)與 MOSTAi(50歲以上男性)等自我評量公式,依體重與年齡就能初步判定風險,協助民眾與基層醫師決定是否安排DXA檢測。教育、普及與門診導引,才是把政策變成防疫牆的關鍵。

我們應該期待什麼?三大優先行動

  • 醫療體系:建立骨折聯合照護(FFP)與跨科追蹤機制,確保每一位骨折或高風險患者都有後續藥物接續與功能復健計畫。
  • 公衛與社區:推動OSTAi/MOSTAi自我篩檢在基層診所與健檢中心普及化,以早期識別高風險者。
  • 個人與家庭:把骨密度檢測、營養(充足蛋白質與鈣質)、適度負重運動與跌倒防護納入生活清單。不要把骨鬆當成年老「必然」,而是可以被管理與改變的健康課題。
  • 向骨折說 不,從今天開始

    世界骨鬆日提出的口號 「別再忽視骨骼健康 (It’s Unacceptable – Stop the Neglect of Bone Health)」,不是口號而已。當健保、臨床指引與患者教育三方協力,骨折率與失能風險就有可能被大幅降低。作為總編輯,我要強調:政策給了我們工具,臨床與社區要把工具用好,個人則要把健康視為長期投資。不要等到髖部骨折那天才後悔;若你或家人屬於高風險族群,現在就讓醫師評估、安排篩檢與討論「接續治療策略」。向骨折說 不,從你我開始。

    重點提醒(務必注意):

    • 即刻篩檢高風險族群(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類固醇使用者)。
    • 警覺警訊性骨折(手腕、上臂)——這是黃金介入時機。
    • 促骨生長藥物 + 抗骨流失藥物的「接續治療策略」能有效降低再次骨折風險。
    • OSTAi / MOSTAi 為簡易自我篩檢工具,請洽基層醫療或健檢單位安排DXA檢測確認。

    讓我們在這個世界骨鬆日,不只是發出警訊,而是把行動化為制度、醫療與日常習慣的改變。向骨折說 不,別再忽視骨骼健康。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