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斑部病變險奪光明 醫:長者視力惡化別輕忽
記者黃村杉/新北報導

林阿伯80歲走路常踢到東西甚至跌倒,家人呼喚也毫無反應,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讓大家一度懷疑他罹患失智症,經就醫檢查發現,元凶竟是白內障合併黃斑部病變。所幸接受手術治療後,視力逐步恢復,還能騎腳踏車出門串門子,重新享受生活與社交活動的樂趣。
土城醫院院長賴旗俊是世界級眼科權威、知名視網膜專家,他指黃斑部病變是台灣中老年人視力喪失的常見原因之一,尤其於50歲以上族群為主。黃斑部位於視網膜中央,是負責辨識細節、閱讀、認人及觀看影像的關鍵區域,一旦出現病變,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賴旗俊院長表示,初期異常症狀常由單眼開始,出現閱讀跳字、字體扭曲、中央視野模糊或黑點等情況,但容易與老花眼或視覺疲勞混淆,延誤就醫時機。尤其是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若延誤治療超過2年,高達9成以上患者視力會惡化至0.05以下,甚至可能造成失明。
除了老化因素外,高度近視、三高慢性病、抽菸、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及使用3C產品等,都是黃斑部病變的危險因子。現代人習慣在昏暗環境滑手機,瞳孔放大讓光線更容易直射黃斑部,造成慢性傷害;若本身有高度近視,因眼球結構改變,更容易誘發病變,導致年輕化趨勢。
賴旗俊說,黃斑部病變分為乾性與濕性兩類,乾性病變約佔8成,病程進展慢,目前無特效藥,只能靠改善生活習慣延緩惡化,如配戴太陽眼鏡防止強光照射、戒菸、控制三高、補充抗氧化營養素等;濕性病變惡化速度快,主要是由新生血管異常增生造成出血與水腫,需透過眼內玻璃體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治療。
賴旗俊強調,若符合健保給付標準,單眼最多可施打14劑眼內注射藥物,臨床顯示約8成患者連續注射3劑後,3個月內視力可改善;但若延誤治療,95%的濕性患者在2年內可能造成失明,因此及早診斷與介入治療至關重要。
賴旗俊建議民眾每日花10秒鐘進行簡易視覺自我檢查,只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透過家中磁磚線條或阿姆斯勒方格表,留意是否出現線條扭曲、中心黑點或視野不對稱等異常。黃斑部是眼睛最精密也最脆弱的區域,一旦嚴重受損就無法修復,目前也無法移植,視力一旦喪失將大幅影響自主能力與生活品質,唯有及早發現、及時治療,才能守住寶貴視力。
更多新聞推薦
● 柯文哲7千萬交保 民眾黨:感謝法官捍衛司法純淨審判空間最新健康新聞
-
-
面對重大手術如何做出理性選擇?醫病共享決策 減緩患者焦慮
(8 小時前) -
小孩腳內八要治嗎?復健醫提醒觀察「2狀況」應就醫
(9 小時前) -
拇趾外翻一定是穿高跟鞋惹禍?醫籲:出現3大徵兆速就醫,避免拖久釀關節炎
(10 小時前) -
「弱勢癌症」被遺忘的角落!口腔癌、胃癌、子宮體癌、卵巢癌陷治療3大困境
(10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