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8°
( 19° / 18° )
氣象
2024-06-22 | 華人健康網

慢性蕁麻疹VS.急性蕁麻疹的成因、治療!防發作需要飲食控制嗎?

蕁麻疹是臨床相當常見的一類皮膚疾病,但臨床治療常常過於經驗性而不夠有實證醫學佐證,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於2021年發表最新版的蕁麻疹治療共識,值得讓我們根據該治療共識重新審視一次這常見但重要的疾病。


慢性蕁麻疹VS.急性蕁麻疹的成因、治療!防發作需要飲食控制嗎?

蕁麻疹的定義

蕁麻疹的定義是突發性風疹塊(wheals)、血管性水腫(angioedema),或兩者兼具。

風疹塊通常具有下列三項特色:

(1)沒有表皮變化各種大小的腫塊,有時會被反射性紅斑環繞。

(2)發癢,或偶爾出現麻刺感或灼熱感。

(3)皮膚通常在24小時內會恢復正常外觀。

血管性水腫除了癢感之外,還可能伴隨疼痛的感覺,緩解速度比風疹塊慢,可能會維持長達 72 小時。

根據風疹塊和/或血管性水腫的持續時間,疾病維持時間小於六週為急性蕁麻疹,超過六週則定義為慢性蕁麻疹。急性蕁麻疹常見的致病因素為食物、藥物及感染,但自發性無明顯病因者亦不少見。目前已發現許多慢性蕁麻疹病理生理學相關因子,包括自體免疫、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 與食物的假性過敏 (pseudoallergic) 反應等。

釐清病史時需留意以下幾點:

(1)腸胃道疾病(例如幽門螺旋桿菌或海獸胃線蟲)。

(2)是否會因物理因素或運動誘發。

(3)使用藥物(例如 NSAID、血管收縮素轉換酶 (ACE) 抑制劑、預防接種、荷爾蒙、瀉劑、栓劑、耳和眼部滴劑、替代療法或中藥、毒品和局部麻醉。

(4)是否與食物和酒精飲料相關。

(5)手術植入物及手術中是否曾發生蕁麻疹。

病患常常提出是否需要進行飲食限制的疑問,此時需要釐清病患是急性或慢性蕁麻疹,急性蕁麻疹約有兩成多的病患是食物引起,須加以詢問,但若是慢性蕁麻疹,真正由IgE相關之食物過敏引起的比例其實是很少的,因此不建議對大部分病患做太廣泛且無根據的食物限制,目前在飲食控制方面較有醫學研究支持的是對於特定慢性蕁麻疹病患病情大於兩年且合併腸胃道症狀(如腹脹、腹瀉),使用低組織胺飲食療法三周以上,能使六成的病患能獲得疾病嚴重程度的改善。


慢性蕁麻疹VS.急性蕁麻疹的成因、治療!防發作需要飲食控制嗎?

根據風疹塊和/或血管性水腫的持續時間,疾病維持時間小於六週為急性蕁麻疹,超過六週則定義為慢性蕁麻疹。

急性蕁麻疹的治療

急性蕁麻疹的治療近年來沒有太大改變,第一線治療是抗組織胺(第一代和/或第二代),若症狀很嚴重且在接受抗組織胺後未見緩解,可考慮嘗試短時間(約三到五天)口服皮質類固醇治療,雖然臨床上許多醫師常常第一線即給予口服類固醇,但須了解常規使用口服皮質類固醇對急性蕁麻疹的效益仍不足以保證口服皮質類固醇優於抗組織胺。當病患表現嚴重呼吸道、心臟或腸胃道症狀時,則應該第一線使用腎上腺素治療。

慢性蕁麻疹的治療

慢性蕁麻疹的治療,應著重於持續使用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而非視需求斷續使用,以減少疾病爆發情形,改善生活品質。目前已證實提升多種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 (sgAH) 藥物劑量的效益,包括 bilastine、cetirizine、desloratadine、ebastine、fexofenadine、levocetirizine 和 rupatadine。近年來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 (TFDA) 已核准使用 omalizumab 治療對H1抗組織胺反應不理想之CSU病患,療效獲得許多研究結果支持。由於每位病患的臨床反應與經濟考量有很大的差距,醫師應根據每位病患不同的病況排除可能致病因子並妥善設計治療計畫,以期能有效控制惱人的蕁麻疹。

參考資料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 蕁麻疹定義、分類、診斷暨治療共識(2021更新版)



【延伸閱讀】



三叉神經痛要人命!李政憲醫師:必知5大成因,新型療法免開刀



昏昏欲睡,竟是早餐吃錯蛋白質?趙函穎營養師揭:蛋白質攝取3大NG行為



蕁麻疹半夜易發作,害紅腫癢影響睡眠!葉倩妤醫師:遠離蕁麻疹9大危險因子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2/9437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