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4-07-16 | 華人健康網

AI揪出高齡老化、失智、憂鬱5大健康風險!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8/2開跑

2025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485萬人,占人口比例20.8%,超高齡社會倒數計時!然而,台灣人平均卻有高達8年的不健康餘命,成為國家、社會與家庭重大負擔。其中「衰弱與肌少症」、「老化」、「癌症」、「失智」、「憂鬱症」等5大高齡健康潛在風險,成為迫在眉睫的公共健康危機。這些健康問題若提早發現治療,能大幅減輕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


AI揪出高齡老化、失智、憂鬱5大健康風險!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8/2開跑

台灣首場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由生策會、生策中心主辦,將於8月2日至4日在台北世貿一館登場。本次博覽會匯集了多家指標醫療院所,展示如何運用最先進的 AI 技術、影像診斷和大數據分析,早期發現並治療高齡者的潛在疾病,降低走向失能臥床的風險。活動分為三大主題,包括:

▪ 健康照護-幫助高齡族群健康老化,做好健康管理、精準預防、減少生病風險

▪ 智慧服務-提供高齡友善「居家環境」、貼心「生活支援」,安心「財務計畫」

▪ 快樂生活-提供多元「休閒育樂」、「活到老學到老」資源、豐富「社交網絡」

另外有2大主題特展館,包括:六都高齡宜居城市主題館 、高齡生活科技體驗特展館。


AI揪出高齡老化、失智、憂鬱5大健康風險!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8/2開跑

台灣首場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由生策會、生策中心主辦,將於8月2日至4日在台北世貿一館登場。(圖片提供/生策會)

以吞口水聲音判斷吞嚥力?10 秒鐘姿勢變換就能看出肌少症?

高齡者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是吞嚥困難,導致營養不良。日本近幾年提出的「口腔衰弱」概念,指出吞嚥困難等問題,會增加肌少症、衰弱、失智和跌倒臥床的風險。根據國健署資料,台灣大約每10位高齡者就有1位具有輕度以上的吞嚥障礙。

民眾和台灣社會目前尚未有口腔衰弱的概念和自我檢測的習慣,成大醫院吞嚥中心蘇慧真主任表示,成大咀嚼吞嚥中心與資工所共同開發簡單的 app,包含三項檢測,前兩項是常用的檢測,自我評估量表 (EAT-10),反覆口水吞嚥測試 (RSST),再結合利用 AI 收錄了上千筆吞嚥聲音建立的模式,民眾可以使用電子聽診器放在喉部兩側收錄吞嚥聲音,即可得到最後吞嚥功能的結果,此創新的 AI 模式偵測吞嚥異常準確率可達 80%。此APP將在展會首度亮相,民眾可在展期 3天至成大醫院攤位測試吞嚥功能。

AI智能關節偵測,檢測老化、肌少症

至於肌少症牽涉到營養不足、活動力下降、疾病等問題。國健署統計,台灣65歲以上男性肌少症盛行率為23.6%,女性為18.6%。台中慈濟醫院首創以姿勢變化為肌肉健康指標,只要10秒鐘就能偵測出肌少症高風險族群,本次展會將開放民眾體驗。

台中慈濟醫院復健醫學部創新開發「AI智能關節偵測系統」,透過姿勢變換就可檢測早期老化和肌少症。系統未來可廣泛應用於臨床診斷與居家遠端運動管理,長期監測用戶身體狀況,並將數據回傳至資料庫,幫助建構病人完整資料,改善高齡健康問題。

復健醫學部主任蔡森蔚表示,身體肌肉質量與纖維數量會隨著年齡增長日漸減少,高齡者缺乏運動會加速肌肉退化而不自覺,常出現烏龜頸、駝背、骨盆前傾等狀態。即使請老人在家運動,他們的居家運動訓練也未必能達到正確的臨床標準。因此復健醫學部醫師陳佳菁創新開發「AI智能關節偵測系統」,陳醫師指出,只要利用手機、平板或筆電鏡頭捕捉用戶的動作,並運用人工智慧技術分析姿勢變化,就可以提供早期老化和肌少症風險的初步量化評估。

陳佳菁醫師說明,「AI智能關節偵測系統」的主要優勢,在於提供便捷的姿勢健康檢查、早期發現動作控制問題,並為遠距醫療提供高齡族群骨骼肌肉和關節狀況的評估依據。系統採用物理性的智能檢測方式比過去仰賴血液檢查的方法,操作簡單且更易於判讀,是臺灣首創的卓越系統。系統目前仍處於開發階段,預計明年可正式上線。

透過檢測端粒長度,掌握老化密碼

端粒(telomeres)是人體染色體末端的DNA 重複序列結構,具有保護基因穩定性的作用,也是決定高等哺乳動物衰老和長壽的主要因素之一,中醫大附醫檢驗醫學中心院長薛博仁表示,許多研究都顯示,端粒的長度與壽命長短、壓力、基因損傷和衰老、癌症、代謝症候群等相關疾病有直接關聯。目前已知各種遺傳和環境因素,例如飲食、身體活動、肥胖和壓力,都會改變端粒的長度,進而影響健康和壽命。通過檢測端粒長度,可了解身體老化程度並制定抗老計畫。中醫大附醫在展會期間提供限量300個名額的免費端粒長度檢測,千萬不要錯過!

打破癌王魔咒!世界首創 AI 輔助偵測,揪出早期胰臟癌

胰臟癌因早期難發現且擴散快,5年存活率僅10%,被稱為「癌王」,是致死率最高的癌症,也是國人第七大癌症死因。儘管在腫瘤小於2公分、未轉移時診斷,治癒率可達80%,但40%的個案難以在此階段發現。一旦腫瘤大於2公分,治癒率降至不到20%。

臺大醫院內科部廖偉智教授表示,在小於2公分,還未轉移時就診斷胰臟癌,治癒率高達8成,然而早期胰臟癌在電腦斷層 (CT) 等影像檢查上不明顯,甚至肉眼無法分辨,因而高達四成的小於2公分的早期胰臟癌在CT上未被發現,且胰臟癌生長與擴散快,常因此失去寶貴的治癒契機。

為了解決此一臨床困境,臺大醫院台大醫院結合AI大數據技術,開發世界首創的AI胰臟癌輔助偵測系統,可辨認小於1公分的腫瘤,約 1分鐘完成判讀,正確率超過 90%。台大醫院將在8月3日上午11點與8月4日下午3點在展場舉辦與癌症預防有關的講座。

AI 技術助力,提升帕金森氏症和失智症早期診斷率

據估計,65 歲以上人口中約 15%受到帕金森氏症影響,但早期發展緩慢,影像變化微小且缺乏明顯病灶,使早期診斷準確率僅 53%,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者更降至 26%。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影像診療科吳逸民主任表示,長庚醫院利用AI技術分析磁共振影像,診斷準確率達90%,大幅降低誤診率。

擴散磁共振成像(Dif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已被廣泛用於診斷神經退化疾病的大腦異常。團隊從擴散磁共振成像的結果指出神經退化疾病影響涉及不同的大腦區域,利用這些拓樸學的差異,結合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對於神經退化疾病作出鑑別診斷。不同區分布結構的模型也與疾病嚴重程度息息相關。長庚研發團隊在相關主題研發多年,已獲得台灣及美國共五項專利。

若選擇傳統常見的基底核,診斷表現僅為70%,但利用長庚研發團隊的分類模型結合22個多重區域,診斷表現可躍升為94%。此演算法亦利用不同形狀結構所建構之分類模型,準確分類帕金森氏症(F1 score 達到 85%以上),並預測其臨床嚴重度。長庚醫院將於8月3日下午2點30分在展場舉辦「AI智能診斷,精準守護腦健康」講座。

台灣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約 7.99%的65歲以上老人受失智症影響,患者總數超過35萬人。失智症一旦出現明顯症狀,通常已進入不可逆階段。臺北醫學大學研究發現,通過步態、語調、眼動等細微行為指標,結合頸動脈超音波與腦部造影AI分析,可精準檢測極早期失智症,達到預防或逆轉的效果。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致力於預防極早期失智症的研究,除藥物治療外,還提升病患日常生活的獨立性和生活品質。

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黃立楷醫師說,失智症總是來的悄無聲息,發病後對於身旁親友及照顧者來說更是一種無形

的壓力,但在AI技術、大數據應用,以及台灣ICT產業的協助下,透過數位科技或穿戴裝置即可更密集監測數位生物指標,讓失智症也能更早發現、及早治療。

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為神經科與精神科共同合作,設有「失智症專責病房」及老年及失智整合門診,不僅提供藥物治療,也著重於非藥物介入,如:職能復健、懷舊治療、音樂及運動治療、家屬照護技巧訓練等服務。希望能有效維持病患功能、延緩病程進展、改善其精神行為症狀,同時提升病患日常生活的獨立性,進而改善生活品質。

失智症患者家屬經常找不到相關衛教資源,面臨資訊不足和照護壓力。亞東醫院失智中心甄瑞興主任表示,亞東醫院與遠傳電信合作,開發失智Open AI人工智慧站,提供即時問答,協助解答長照相關諮詢需求,宛如24小時待命的隨身失智症照護幫手。生成式AI失智症照護諮詢是透過有溫度的仿真人問答、傳遞正確衛教資訊,協助病患家屬減緩照護失智症者的龐大壓力,同時舒緩第一線醫護與志工團隊的負載,有需求的民眾可至展場體驗。

中老年憂鬱症讓失智風險大增!iTBS 療法可改善大腦活性

憂鬱症已成為全球重要的健康議題,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2030年,憂鬱症將成為導致人類失能的首要疾病。對中老年人來說,憂鬱症不僅影響認知功能,降低生活品質,增加自殺風險和過度用藥,還是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重要危險因子。除了藥物治療,近年來興起的腦刺激療法通過刺激和活化相關腦區,有效緩解憂鬱症狀。臺北榮總精神醫學部首次發現「間歇性叢集型陣發刺激 (iTBS)」對高齡憂鬱效果顯著,可大幅改善腦部活性。

雖然,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是一個治療憂鬱症及對藥物反應欠佳之難治療型憂鬱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TRD)個案有效的抗鬱治療腦神經刺激技術。臺北榮總是發展使用rTMS治療難治型憂鬱症(TRD)的先驅,目前領導國內相關的情緒疾患臨床研究。然而,研究發現並非所有的個案都對rTMS有反應,臨床資料僅約4成的憂鬱患者有效。

也因此,在李正達主任帶領下,台北榮總團隊提了間歇性西塔波叢集磁波刺激(intermittent theta-burst stimulation, iTBS),這是一個新型的rTMS方式,研究發現TBS相較於傳統的rTMS治療,其在突觸間的神經可塑性改變的效應來的更強力且更為快速。此外,合併智慧醫療及先進腦造影技術,利用大數據來預測患者的頑固程度及對於何種腦神經刺激參數的反應較好,是相當重要的臨床評估,也能使個案有較大的機會在較短時間內恢復。



【延伸閱讀】



肩頸酸痛、膏肓痛吃肌肉鬆弛劑無效?吳文誠中醫師:這樣做放鬆筋結、5要訣遠離



下腹痛恐骨盆腔炎中鏢,揪出5大症狀!張瑜芹醫師:4要訣預防骨盆腔炎



夏天高溫潮濕,害私密處感染發作!雷小玲營養師:5要訣遠離私密處感染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9456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