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異常、下腹疼痛,恐是直腸癌警訊!定期篩檢早治療,大幅增加存活率
經常有血便異常,並且下腹疼痛,不要誤以為都是痔瘡發作,小心是直腸癌警訊。尤其當直腸癌出現遠端轉移,即屬於第四期。隨著醫學進步,直腸癌出現小區域肝臟轉移,仍然可以採取微創手術清除,加上燒灼治療,大幅增加患者存活率。
1名47歲女性長期患有痔瘡,過去偶爾出現微量血便,已習以為常。然而某日,她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的下腹疼痛,長達兩週,並發現血便的顏色與以往不同,出血方式也有所改變,她趁回診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時,向李營東醫師反映這些症狀,李醫師考量可能潛藏其他疾病,建議進行大腸鏡檢查,結果確診為高位直腸癌,且伴隨小區域肝臟轉移。
李營東醫師說明,高位直腸癌是指發生於直腸近端的腫瘤,小區域肝臟轉移則指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的局部區域,根據醫學定義,當直腸癌出現遠端轉移,即屬於第四期。由於病人的肝臟轉移範圍較小,採用燒灼治療方式處理,而直腸腫瘤則透過微創手術完全清除,術後病人只有輕微排便習慣改變,無需使用人工肛門,也未有長期後遺症。所幸病人發現得早,在此情況下,五年存活率仍可達七成以上,目前病人持續接受化學治療並定期追蹤,尚未發現復發跡象。
大腸直腸癌多年來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一,近年更呈現年輕化趨勢,許多患者在50歲前即確診,醫界稱之為「早發型大腸癌」。李營東醫師表示,多數早發型病人在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該名病人因長期患有內痔,對血便變化較為敏感,才能及時察覺異常。一般而言,若出現血便、糞便帶黏液、排便習慣改變、腹部悶脹或疼痛、排便不順等情形,常被誤以為是痔瘡或腸躁症等腸胃問題,從而延誤診斷,錯失治療時機,因此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檢十分重要。
2022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早發型腸癌並無單一明確成因,而是多重危險因子交錯所致。李營東醫師表示,約16%至25%的早發型病人與遺傳有關;此外,生活型態也是關鍵因素,包括長期攝取高脂飲食、過量紅肉、缺乏纖維等,皆可能改變腸道菌相,使腸道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進而提高癌變風險。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時期若有肥胖情形,亦可能因代謝、荷爾蒙與腸道菌相變化,增加罹癌機率。
臺北市萬芳醫院大腸直腸科李瑩東醫師指出,及早發現病灶並進行治療,可提升存活率,建議民眾定期進行篩檢。(圖片提供/萬芳醫院)
隨著大腸直腸癌年齡層下降,政府自民國114年1月起,已將大腸癌篩檢年齡從50歲下修至45歲,以提高早期發現的機率。同時,健保局也擴大給付更進階的達文西機器人輔助微創手術,讓病人在降低經濟負擔的同時,獲得更精準的治療。李營東醫師提醒,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提高存活率的關鍵,無論是否有家族病史,都應留意腸道健康,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儘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延伸閱讀】
多巴胺不只讓人快樂、助眠,還能減重!吳悦慈營養師:6大類多巴胺食物助減重
狂掉髮、易疲倦,甲狀腺機能亢進找上門!周宗翰中醫師:保養4要訣、2茶飲遠離甲亢
腸胃不好、高血糖的人吃對水果嗎?高敏敏營養師:6大族群聰明吃對水果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9620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最新健康新聞
-
-
女生也會有喉結?擔心是健康出問題?醫列伴隨「4症狀」要就醫檢查!
(8 小時前) -
10歲童檢查驚見「肝臟一片白」!醫揪「這些日常習慣」養出脂肪肝 別以為是抽高本錢
(10 小時前) -
「無糖綠茶+半糖紅茶」止咳?中醫師解答 小心反而更難好
(10 小時前) -
月經來不能吃冰?生理期禁忌飲食一次看! 吃「這些」補一下可能有反效果
(1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