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氣喘依賴短效緩解型吸入劑,竟送急診!「抗發炎治療」用對藥,是控制氣喘關鍵
1名35歲上班族女性,從小就有氣喘病史,只要換季或氣候改變就容易發作,錯把急救用的緩解型吸入劑當日常保健,一年使用超過3支短效緩解型吸入劑,直到某個深夜喘到吸不到空氣而急診,嚇壞家人。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與國民健康署,偕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響應2025年世界氣喘日(5月6日)主題「讓氣喘吸入治療更普及」,公布全國10家醫院收案氣喘病人之治療與控制普查報告。結果發現:無論中度或重度氣喘病人,併用緩解型吸入劑者,其口服類固醇使用率、急診與住院比率,均顯著高於單用抗發炎治療者。調查結果也與2025年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INA)最新治療指引相呼應:抗發炎治療才是控制氣喘的根本之道。
除了健康風險,緩解用吸入劑中的定量噴霧劑亦為高溫室效應氣體,濫用不僅影響病程,也增加不必要的碳排放。氣喘管理應從正確用藥做起,守護肺功能,更兼顧環境永續。
最新普查:緩解組患者口服類固醇使用率、急診及住院率偏高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統整國內10家醫院數據,針對中重度氣喘患者進行普查,結果顯示:合併使用緩解型吸入劑之病人在口服類固醇、急診及住院的使用與發生率,皆明顯高於接受抗發炎治療的病人。特別是在中度氣喘病人之中,前者的口服類固醇使用率更高出後者近三倍。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教授指出:「短效緩解型吸入劑的治療應為急救使用,只能暫時擴張支氣管,真正控喘仍須以抗發炎為核心,從源頭控制,才能降低急診與住院等醫療負擔。」
政府政策奏效:氣喘患者再住院率下降、氣喘症狀4字訣助辨識
中央健康保險署副署長龐一鳴表示,透過「全民健康保險氣喘醫療給付改善(P4P)方案」的論質計酬機制,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連續性照護,113年已有745家院所參與,照護14.6萬人,且近3年氣喘再入院率持續下降至約2.2%,未來將持續精進P4P方案,確保氣喘病人獲得完整、不間斷的照護,進而提升自我照護能力及生活品質。
此外,國民健康署也長期推動氣喘識能教育,並透過「咻、閉、久、哇」四字口訣協助民眾辨識氣喘徵兆,分別代表:咳嗽咻咻叫、胸口閉緊感、久咳不癒、反覆出現感冒症狀。國健署指出,將持續推廣自我篩檢與正確用藥觀念,協助病人早期發現與治療氣喘,並強化定期監測的重要性,掌握發作前徵兆,避免病情惡化。
台灣嚴重型氣喘每年急性發作超過一次,生物製劑使用率低於全球
根據國際嚴重氣喘登錄計畫(ISAR)統計,台灣嚴重型氣喘病人每年平均急性發作次數高達1.41次,有21.86%病人長期依賴口服類固醇,皆高於亞洲其他國家,而生物製劑使用率為34.11%,低於全球平均的48.76%。胸重學會呼吸道委員會副秘書長劉景隆醫師指出,依照國際指引建議,嚴重型氣喘應考慮加上生物製劑治療,可針對發炎因子進行精準控制,傳統口服類固醇若長期使用,則可能有骨質疏鬆、胃潰瘍甚至感染病菌的健康風險,應評估降低使用。
陳育民教授表示,以嚴重氣喘盛行率約佔整體氣喘5%來推估,國內嚴重氣喘患者約近10萬人,這群患者控制困難、惡化與住院機率高,耗用大量醫療資源。需透過強化病人用藥依從性與精準治療,才能有效延緩病情惡化、改善肺功能,並防止中度患者進展為重症。
陳育民教授表示,以嚴重氣喘盛行率約佔整體氣喘5%來推估,國內嚴重氣喘患者約近10萬人,這群患者控制困難、惡化與住院機率高,耗用大量醫療資源。需透過強化病人用藥依從性與精準治療,才能有效延緩病情惡化、改善肺功能,並防止中度患者進展為重症。
氣喘防治用對藥、少依賴,也為地球減壓
氣喘照護不僅關乎個人健康,更關乎環境責任。以抗發炎為核心治療策略,減少對短效緩解藥的依賴,不僅能穩定病情,更能降低碳排放。病人應落實規律回診與正確用藥,讓氣喘不再反覆發作,也為地球留下一口喘息的空間,實現健康與永續的雙贏願景。
【延伸閱讀】
喉嚨乾癢又卡痰,小心慢性咽喉炎找上門!胡皓淳醫師:6招預防慢性咽喉炎
過度氧化易老化,「這些」疾病跟著來!簡鈺樺營養師:吃5大抗氧化營養素養出好體質
狂掉髮、易疲倦,甲狀腺機能亢進找上門!周宗翰中醫師:保養4要訣、2茶飲遠離甲亢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9633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最新健康新聞
-
-
《康健》雜誌千人調查揭自費醫療真相:價格高但多數人仍願嘗試
(8 小時前) -
輔英科大護理系 加冠白衣天使啟航
(8 小時前) -
中榮埔里分院「AI內視鏡系統」揭牌啟用 揪出腸道早期病灶
(9 小時前) -
食道癌死亡、新發個案 高達9成都是男性!3危險因子一定要盡早戒除
(10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