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6名新生兒就1人死於先天疾病!醫曝「1罕病」自費篩檢率不到7成5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目前補助「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只要新生兒在出生滿48小時內,或完成餵奶24小時後,醫院即可透過採集寶寶足跟的微量血液,及早揪出潛在健康問題,至今已有21項疾病納入公費篩檢,根據2024年統計,篩檢率高達99.6%。
每6位新生兒就1人死於先天疾病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簡穎秀表示,2024年台灣新生兒死亡率為每千名活產嬰兒3.8人,已連續20年高於日本、韓國等國家,換算每年約有600名新生兒死亡,其中約100名死因與先天性異常有關,包括先天性畸形、染色體異常等。
簡穎秀說明,許多影響神經或肌肉、致死率極高的遺傳疾病,在新生兒出生時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必須透過篩檢才能及早發現,例如嬰兒死亡率第1高的遺傳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以及2歲前若未治療、死亡率接近100%的「龐貝氏症」。
簡穎秀指出,放眼多數歐美國家,如美、英、法、德,以及鄰近的日本與韓國,均已將SMA納入新生兒篩檢常規項目,但在台灣,這些疾病目前仍屬於需自費加選的11項篩檢項目。不少新手爸媽因為擔心影響新生兒保險,或對篩檢項目認知不足,可能導致延後或放棄這些額外的篩檢。
「台灣近5年間SMA加選篩檢率,從過往的93%下降至不到75%,這代表每年約有1~2名罕病新生兒,雖在出生時即帶有先天性疾病,卻未被及早檢出,等到出生後2、3個月才由兒科醫師確診,錯過黃金治療期,治療成效大打折扣,甚至危及孩子生命。」簡穎秀說。
新生兒加選篩檢率下降2大主因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鐘育志表示,SMA與龐貝氏症等先天性疾病,自寶寶出生起就可能對身體造成損害。根據臨床經驗顯示,SMA患者約有8成的發病時間遠早於過去認知,甚至可能在出生後2個月內就出現症狀。
鐘育志說,根據2025年國際期刊指出,針對2017~2022年間台灣SMA患者的追蹤研究發現,若能透過新生兒篩檢,在症狀出現前即及早接受治療,寶寶在18個月大時能自行行走的比例高達100%;若等到出現症狀才開始治療,僅不到3成能在18個月前自行行走。
鐘育志分析,新生兒加選篩檢率下降,除了因為需要自費外,另一原因是部分家長認為產前已做過帶因篩檢且結果為陰性,因此降低再替寶寶加選自費篩檢項目的意願。事實上,帶因篩檢的準確率僅約9成,父母雙方加總仍可能有2成偽陰性風險,因此新生兒篩檢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新生兒篩檢加選項目全選僅需2000元
簡穎秀提醒,加選項目的費用其實並不高,總共11項先天性遺傳疾病的篩檢項目,即使全選也不超過新台幣2,000元,應該是大多數家長可以負擔得起的費用。因此,在出生48小時進行新生兒篩檢加選項目,在症狀出現前開始介入治療,才能有更好的預後。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
-
失智症預防宣導 二林基督教醫院凝聚社區力量
(8 小時前) -
曹賜斌醫術揚名全球!俄羅斯女子飛來高雄除白疤 國際白疤中心爆紅
(9 小時前) -
青少年沉迷線上遊戲 醫:暑假後「網路成癮」就醫增一成!
(10 小時前) -
腸道竟藏預防失智關鍵? 台灣團隊登國際期刊PNAS
(1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