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世代》EP7:精力天天不夠用?名醫教你打造不易疲勞的體質!

您覺得自己過勞了嗎?根據勞動部最新統計顯示,包括正常及加班的「年總工時」,去年高達2030.4小時,已是第4年連續增加,甚至比疫情前、2019年的2025.6小時還高。與全球39個主要國家相比,我國勞工「年總工時」名列前茅,在亞洲地區高居第二多,僅次於新加坡,甚至超越長年以加班聞名的日本,堪稱過勞之島!
本集《上報》YT健康節目《大健康世代》針對現今社會的疲勞危機,特別邀請到精神科醫師、公共衛生博士楊聰財,提供有效建議與解方,並讓氣力匱乏的現代人點亮能擺脫過勞、重拾健康的康莊大道。
慢性疲勞不是普通的「累」 醫:嚴重恐猝死
楊聰財醫師指出,疲勞不是單純的體力透支,而是牽涉到生理、心理與生活環境的綜合性影響。從乳酸堆積、新陳代謝失調、可體松濃度上升,到腦霧、焦慮、失眠等症狀,種種現象層層累積、交互作用,不斷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壓垮身心。
談到現代社會的疲勞、過勞,就必須提到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雖然它未正式列入精神疾病,卻是「亞健康」狀態(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屬於常見但不易診斷的病症,其嚴重性更不容小看。部分高壓環境工作者就要特別注意,像是科技業、銀行、媒體、警察、甚至是醫療業都是高危險群!
勿當鋼鐵人 習慣壓抑反而是身心耗損元凶
楊醫師分享案例指出,他曾遇過一名男性患者長期過勞、壓抑,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荷爾蒙分泌異常而不自知,就醫檢測後才發現,年僅40多歲心臟彈性卻像99歲老人,令醫師擔心再不調整,恐有猝死風險。
楊聰財醫師說,千萬不要以為「臺灣牛」的精神是好事,或是愛當「鋼鐵人」喜歡硬撐,不願意面對問題或尋求幫助,這類「總愛撐說沒事,或事事爭贏的A型人格、冠軍人格者」,將是潛在病號!
楊醫師提醒:「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人生是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應及早察覺身體異常,在「亞健康」時期還有機會改善,不要等錯過黃金治療期才後悔。主持人梁惠雯也強調:「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1,沒有它,其他再多的0也無意義。」

《大健康世代》拍攝現場,楊聰財醫師與梁惠雯主持人合影。(大健康世代提供)
打造不易疲勞體質,做好四件事就對了!
面對慢性疲勞,不是靠補眠或躺床就能恢復,反而應該「動起來」,且從四個日常習慣做起:
一、「能睡」:晚上11點上床、早上5點起床,訓練大腦快速關機,避免白天久躺。 二、「能吃」:採取地中海或得舒飲食,均衡攝取天然蔬果、橄欖油、堅果等。 三、「能動」: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以上,讓心跳達130下並出汗。 四、「能笑」:笑與寫日記能促進腦內啡與血清素分泌,提升快樂感與睡眠品質。
他更分享一個簡單又有效的方法:對著鏡子咬筆30分鐘,模擬U形笑容,將能刺激快樂激素分泌。而維持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養成運動習慣,加上書寫快樂或感恩日記,都是容易執行且不花費鉅資就能有效打破疲勞負面循環、讓身心恢復平衡的好方法。
藥補不如食補 食補不如生活習慣調整
對於許多上班族仰賴B群、保健食品、咖啡與濃茶等來提神,楊醫師提醒:「這些都不是萬靈丹。」若依賴過度,不僅效果有限,還可能影響睡眠。他鼓勵從日常生活中找回自然節奏,例如:每天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參與群體運動建立良好人際支持系統、養成每日冥想或靜心習慣等,可全面提升生理與心理的能量循環,達到真正的「健康促進」。
疲勞是該認真善待自己的警示
節目最後楊醫師提到,若出現以下三大警訊就應就醫:
一、生理紅字:如白血球異常、睡眠長期失調、體重劇烈變化。 二、腦霧現象:即認知失調、注意力渙散、反應遲緩。 三、人際干擾:無法正常維持社交、工作與家庭角色。
他強調,現代精神醫療已結合多專業整合團隊,不再只是「講一講」而已,而是透過科學數據與全方位檢測,提供更深入、有效的診斷與治療。主持人梁惠雯也提醒:「疲勞是日積月累形成的,如果想要改善疲勞,真的不要依賴短期有效的捷徑。」
本集節目透過楊聰財醫師的專業分析與實用建議,不僅讓觀眾認識疾病背後的真相,也學會不花錢、從日常小事就能改善生活品質的實用方法。身心健康無需靠硬撐,唯有放慢腳步、正視自己的疲憊,才能真正找回活力、迎向光亮人生。
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敬請鎖定《大健康世代》!
最新健康新聞
-
-
65歲以上每7人就1人骨鬆 AI輔助診斷+跨科照護遠離骨折危機
(46 分鐘前) -
台灣人狂吃安眠藥「1年破10億顆」 女主管腦霧半夜煮飯「隔天沒記憶」
(1 小時前) -
假日不再只能衝急診!健保出新招 10月起廣設UCC專看輕症
(1 小時前) -
30多歲幼師不抽菸卻長10顆肺結節 背後原因竟是漂白水惹禍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