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2 | 中央社
港媒:官僚主義等令習近平深化改革面對挑戰
有分析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正面對挑戰,內部也有阻力,包括反腐行動扭曲了官場生態,幹部隊伍中滋生的官僚主義和政治惰性,及如何提升幹部的治理能力。
網媒「香港01」21日刊文指出,習近平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將成功改革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聯繫起來,背後說明在改革的深水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之間建立有效互動的格局,已經成為改革要攀越的崇山峻嶺。
文章表示,不同時期的社會存在不同的矛盾,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政策變化決定了地方政府的發展步伐,但今天進入深水區的改革能否成功,不單純依靠北京中央給予某個地方特殊政策,而必須以更根本、更全面的治理體系和能力來支撐。
這就是為什麼習近平思想被錨定在「治國理政」,為什麼他在中共20屆三中全會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共同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但文章指出,中國今天的經濟困局,很可能反映出國家治理體系在不斷完善的過程與不少身處一線治理團隊的能力依然不足之間的突出矛盾。
據分析,體系與能力的失衡,不僅在社會治理層面製造了許多問題,激化改革必然面對的挑戰,導致市場信心受損、社會風險放大,還消解了習近平的改革努力,成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內部阻力。
對於中國國家治理體系與幹部隊伍的治理能力之間存在如此巨大的落差,文章認為,原因之一是習近平的反腐行動雖然起到了重大震懾效果,但也改變了幾十年來幹部隊伍的官場生態。
在官場生態尚未有效重建之前,中國的幹部隊伍對維持改革動能存在極大猶豫,以致「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現象越發普遍,對治理能力大打折扣,更不用說落實全面深化改革。
另一個原因是時間。
文章表示,任何一種新路線從提出到被幹部隊伍領會接受,繼而轉化為治理能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文章指出,回顧「第五個現代化」提出以來11年的改革歷程可以發現,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的改革不僅範圍廣、力度大,具有國家重建性質,而且節奏特別緊張,進展特別迅速。
在去產能、去槓桿的供給側改革剛開始,制約資本無序擴張就全面展開,房地產行業整頓應聲而起,金融體系推進了機構層面的改革。
在此過程中,中國還要應對中美貿易戰、疫情,還要趕緊學習什麼是新質生產力。
過去11年就是一項改革還未完成,另一項改革已經推出,官員們的認知更新與能力提升卻是相對緩慢,需要時間與經驗積累的過程。
文章表示,「當官員們『自我革命』的速度趕不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速度,粗糙、偏激甚至被扭曲異化的行政行為必然發生。」
更為關鍵的是幹部隊伍中滋生的官僚主義和政治惰性。
文章指出,這些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為官「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等現象變得突出;一些官員喪失進取精神,乾脆躺平,有些官員則為了所謂「保險」,不尊重司法判決,新官不理舊賬,扭曲北京中央倡導的新型政商關係,和民營企業幾乎「割袍斷義」,遇事推脫敷衍。
還有一些官員「寧左勿右」,層層加碼,搞得天怒人怨,嚴重惡化中共的社會形象與威信,以至於習近平在三中全會再次強調「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文章表示,放眼歷史,成功的改革少之又少,因為改革要面對錯綜複雜的利益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是前人未曾做過的事情,它不僅在於「全面」,更在於「深」,進入了深水區,會更艱難。
這種新形勢下的改革不僅需要更科學系統的頂層設計來解決路線問題,還需要一支更具現代治理能力、更有擔當精神、更具魄力的幹部隊伍;如何鍛造這支幹部隊伍,提升幹部的治理能力,是習近平引領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面臨的重大挑戰。
網媒「香港01」21日刊文指出,習近平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將成功改革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聯繫起來,背後說明在改革的深水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之間建立有效互動的格局,已經成為改革要攀越的崇山峻嶺。
文章表示,不同時期的社會存在不同的矛盾,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政策變化決定了地方政府的發展步伐,但今天進入深水區的改革能否成功,不單純依靠北京中央給予某個地方特殊政策,而必須以更根本、更全面的治理體系和能力來支撐。
這就是為什麼習近平思想被錨定在「治國理政」,為什麼他在中共20屆三中全會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共同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但文章指出,中國今天的經濟困局,很可能反映出國家治理體系在不斷完善的過程與不少身處一線治理團隊的能力依然不足之間的突出矛盾。
據分析,體系與能力的失衡,不僅在社會治理層面製造了許多問題,激化改革必然面對的挑戰,導致市場信心受損、社會風險放大,還消解了習近平的改革努力,成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內部阻力。
對於中國國家治理體系與幹部隊伍的治理能力之間存在如此巨大的落差,文章認為,原因之一是習近平的反腐行動雖然起到了重大震懾效果,但也改變了幾十年來幹部隊伍的官場生態。
在官場生態尚未有效重建之前,中國的幹部隊伍對維持改革動能存在極大猶豫,以致「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現象越發普遍,對治理能力大打折扣,更不用說落實全面深化改革。
另一個原因是時間。
文章表示,任何一種新路線從提出到被幹部隊伍領會接受,繼而轉化為治理能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文章指出,回顧「第五個現代化」提出以來11年的改革歷程可以發現,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的改革不僅範圍廣、力度大,具有國家重建性質,而且節奏特別緊張,進展特別迅速。
在去產能、去槓桿的供給側改革剛開始,制約資本無序擴張就全面展開,房地產行業整頓應聲而起,金融體系推進了機構層面的改革。
在此過程中,中國還要應對中美貿易戰、疫情,還要趕緊學習什麼是新質生產力。
過去11年就是一項改革還未完成,另一項改革已經推出,官員們的認知更新與能力提升卻是相對緩慢,需要時間與經驗積累的過程。
文章表示,「當官員們『自我革命』的速度趕不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速度,粗糙、偏激甚至被扭曲異化的行政行為必然發生。」
更為關鍵的是幹部隊伍中滋生的官僚主義和政治惰性。
文章指出,這些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為官「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等現象變得突出;一些官員喪失進取精神,乾脆躺平,有些官員則為了所謂「保險」,不尊重司法判決,新官不理舊賬,扭曲北京中央倡導的新型政商關係,和民營企業幾乎「割袍斷義」,遇事推脫敷衍。
還有一些官員「寧左勿右」,層層加碼,搞得天怒人怨,嚴重惡化中共的社會形象與威信,以至於習近平在三中全會再次強調「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文章表示,放眼歷史,成功的改革少之又少,因為改革要面對錯綜複雜的利益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是前人未曾做過的事情,它不僅在於「全面」,更在於「深」,進入了深水區,會更艱難。
這種新形勢下的改革不僅需要更科學系統的頂層設計來解決路線問題,還需要一支更具現代治理能力、更有擔當精神、更具魄力的幹部隊伍;如何鍛造這支幹部隊伍,提升幹部的治理能力,是習近平引領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面臨的重大挑戰。
最新國際新聞
-
網紅「只穿白襪」在日本街頭散步 結果讓網嚇傻:襪子比我家還乾淨
(5 小時前) -
義大利海島小鎮看準「不滿川普」美國移民潮 推1歐元移民購屋方案
(5 小時前) -
烏控發射洲際飛彈後 俄外交部發言人記者會突被封口
(5 小時前) -
COP29最新協議草案窮國富國皆不滿 聯合國籲達成協議
(5 小時前) -
越共紀律處分前國會主席 前國家主席被爆養病中
(6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