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3 | 中央社
台灣扶輪社遠赴埃及 藉青少年交換計畫宣揚台灣
國際扶輪「青少年交換計畫」EEMA會議12日落幕,非會員國台灣代表團派出22人是第二大團,台灣與會者透過實際分享來宣揚和推廣台灣,讓更多青少年想交換到台灣體驗當地生活。
國際扶輪「青少年交換計畫」(Rotary Youth Exchange Program, RYE)由國際扶輪社青少年交換委員會安排,針對各國15歲至18歲半學生,進行一年或數週的交換。
今年的國際扶輪「歐洲東地中海和非洲(EEMA)青少年交換計畫」會議由埃及主辦,全球超過30國共164人參加。台灣團由國際扶輪3480暨3500多地區青少年交換主席洪振攀伉儷帶隊參加,台灣團22人參與,是第二大團,僅次於巴西。
「青少年交換計畫」在1929年萌芽於歐洲的扶輪社,1972年才推廣到全世界各扶輪社。現在全世界約有4萬5000個扶輪社,每年安排超過8000名青少年到128個參與國生活與學習。
這項計畫目的是透過居住在另一個國家,實際接觸當地生活和文化的方式,讓學生拓展世界觀,獲得個人成長,也讓學生扮演國家親善大使角色,一起和當地接待家庭,共同促進國際瞭解,最終達成國際和平的目標。
交換計畫分長期(10個月至1年)和短期(數天至數週)。在長期交換期間,交換學生需在接待國與不同的接待家庭(通常是每三個月換一個家庭)共同生活,並進入該國當地高中一起上課,還需擔任扶輪社親善大使,參與當地扶輪社服務計畫。
短期交換從數天到數週都有,通常是在寒暑假等假期中進行。學生可選擇參加營隊活動,或是住進接待國接待家庭內體驗生活。短期交換生不需到當地學校上課。
每交換一個學生出去(outbound),就要接待一名外國學生進來(inbound)。完成交換歸國的學生(rebound)都要出席派遣扶輪社例會,分享交換學習心得及各種國外經歷。
從台灣報名參加交換計畫甄選的學生需具中華民國國民身分且在台灣居住就學。非扶輪社社友的子女也可報名。選拔評審標準主要是在校學業成績和托福考試成績。
台灣自1995年首度加入「青少年交換計畫」,在參加後第3年(1997年)只交換到3名學生。但經過台灣各扶輪社努力宣揚台灣特色與優勢,並於2008年成立「台灣國際扶輪3480暨3500多地區青少年交換」(Taiwan Rotary Youth Exchange of Districts 3480 & 3500, TYREX),2016年甚至達到一年成功交換412位學生的高峰。
過去數年內,台灣每年皆有300多名學生前往世界各國進行交換,交換國數量最多時曾達一年23國,除最受歡迎的美加和歐洲大國外,還包括埃及、土耳其、俄羅斯、捷克、克羅埃西亞,以及秘魯等。
台灣這兩年除交換人數大幅提升外,在行政運作品質,以及與國際夥伴合作關係的經營上,也都受到國際各方肯定。
與會的TRYEX總連絡人暨歐洲聯絡人林俊銘告訴中央社,由於國際交換名額在各國間的競爭相當激烈,為爭取更多交換機會,除需努力培養國際扶輪間的人脈關係及信任度,也得仰賴在國際會議上的曝光效果,以提高其他國家與台灣進行交換的興趣。
林俊銘於2003年加入扶輪社。他21年間已參加8次EEMA青少年交換會議和9次北美青少年交換會議(North American Youth Exchange Network,NAYEN)。本次會議也特別安排歐洲特派員陳明理與林俊銘共同簡報今年新成立的「東亞青少年交換組織」(Eastern Asia Youth Exchange Netowrk,EAYEN),同時介紹台灣4個區域性青少年交換組織,藉此宣揚台灣生活和文化。
林俊銘另以自己舉例說明交換計畫的好處,他之前將自己的兒子送到瑞士法語區進行一年長期交換。兒子在剛去的前兩個月感到很痛苦,因語言限制溝通不順暢,且每天放學後窩在臥室裡不知道做什麼好。
不過,接下來他的兒子就有如從蟬繭脫殼般蛻變,開始學習如何獨立外出,充分利用當地資源,一年後歸國時已可進行法語對話,且對自我表達更加有自信,思考更成熟更多面向。
另一個讓林俊銘感到同等欣喜的是,自己接待的瑞士學生,原本對於台灣感到非常陌生,出發前極度擔心無法適應台灣環境。但這名瑞士交換生在台灣待了一段時間後,不但逢人就誇讚台灣的美好與便利,其父母也不斷向其他社友大力推薦台灣。
除參加國際會議為台灣發聲外,林俊銘也強調,接待家庭和扶輪義工同樣身負重任,要為前來台灣交換的學生提供妥善的接待,並規劃可宣揚台灣文化精神的服務與活動。因此在台灣扶輪社社友全體長期努力下,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國家主動要求與台灣進行青少年交換。
國際扶輪「青少年交換計畫」(Rotary Youth Exchange Program, RYE)由國際扶輪社青少年交換委員會安排,針對各國15歲至18歲半學生,進行一年或數週的交換。
今年的國際扶輪「歐洲東地中海和非洲(EEMA)青少年交換計畫」會議由埃及主辦,全球超過30國共164人參加。台灣團由國際扶輪3480暨3500多地區青少年交換主席洪振攀伉儷帶隊參加,台灣團22人參與,是第二大團,僅次於巴西。
「青少年交換計畫」在1929年萌芽於歐洲的扶輪社,1972年才推廣到全世界各扶輪社。現在全世界約有4萬5000個扶輪社,每年安排超過8000名青少年到128個參與國生活與學習。
這項計畫目的是透過居住在另一個國家,實際接觸當地生活和文化的方式,讓學生拓展世界觀,獲得個人成長,也讓學生扮演國家親善大使角色,一起和當地接待家庭,共同促進國際瞭解,最終達成國際和平的目標。
交換計畫分長期(10個月至1年)和短期(數天至數週)。在長期交換期間,交換學生需在接待國與不同的接待家庭(通常是每三個月換一個家庭)共同生活,並進入該國當地高中一起上課,還需擔任扶輪社親善大使,參與當地扶輪社服務計畫。
短期交換從數天到數週都有,通常是在寒暑假等假期中進行。學生可選擇參加營隊活動,或是住進接待國接待家庭內體驗生活。短期交換生不需到當地學校上課。
每交換一個學生出去(outbound),就要接待一名外國學生進來(inbound)。完成交換歸國的學生(rebound)都要出席派遣扶輪社例會,分享交換學習心得及各種國外經歷。
從台灣報名參加交換計畫甄選的學生需具中華民國國民身分且在台灣居住就學。非扶輪社社友的子女也可報名。選拔評審標準主要是在校學業成績和托福考試成績。
台灣自1995年首度加入「青少年交換計畫」,在參加後第3年(1997年)只交換到3名學生。但經過台灣各扶輪社努力宣揚台灣特色與優勢,並於2008年成立「台灣國際扶輪3480暨3500多地區青少年交換」(Taiwan Rotary Youth Exchange of Districts 3480 & 3500, TYREX),2016年甚至達到一年成功交換412位學生的高峰。
過去數年內,台灣每年皆有300多名學生前往世界各國進行交換,交換國數量最多時曾達一年23國,除最受歡迎的美加和歐洲大國外,還包括埃及、土耳其、俄羅斯、捷克、克羅埃西亞,以及秘魯等。
台灣這兩年除交換人數大幅提升外,在行政運作品質,以及與國際夥伴合作關係的經營上,也都受到國際各方肯定。
與會的TRYEX總連絡人暨歐洲聯絡人林俊銘告訴中央社,由於國際交換名額在各國間的競爭相當激烈,為爭取更多交換機會,除需努力培養國際扶輪間的人脈關係及信任度,也得仰賴在國際會議上的曝光效果,以提高其他國家與台灣進行交換的興趣。
林俊銘於2003年加入扶輪社。他21年間已參加8次EEMA青少年交換會議和9次北美青少年交換會議(North American Youth Exchange Network,NAYEN)。本次會議也特別安排歐洲特派員陳明理與林俊銘共同簡報今年新成立的「東亞青少年交換組織」(Eastern Asia Youth Exchange Netowrk,EAYEN),同時介紹台灣4個區域性青少年交換組織,藉此宣揚台灣生活和文化。
林俊銘另以自己舉例說明交換計畫的好處,他之前將自己的兒子送到瑞士法語區進行一年長期交換。兒子在剛去的前兩個月感到很痛苦,因語言限制溝通不順暢,且每天放學後窩在臥室裡不知道做什麼好。
不過,接下來他的兒子就有如從蟬繭脫殼般蛻變,開始學習如何獨立外出,充分利用當地資源,一年後歸國時已可進行法語對話,且對自我表達更加有自信,思考更成熟更多面向。
另一個讓林俊銘感到同等欣喜的是,自己接待的瑞士學生,原本對於台灣感到非常陌生,出發前極度擔心無法適應台灣環境。但這名瑞士交換生在台灣待了一段時間後,不但逢人就誇讚台灣的美好與便利,其父母也不斷向其他社友大力推薦台灣。
除參加國際會議為台灣發聲外,林俊銘也強調,接待家庭和扶輪義工同樣身負重任,要為前來台灣交換的學生提供妥善的接待,並規劃可宣揚台灣文化精神的服務與活動。因此在台灣扶輪社社友全體長期努力下,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國家主動要求與台灣進行青少年交換。
最新國際新聞
-
-
美國前總統卡特辭世 全球政要回應一次看
(3 小時前) -
北約:俄羅斯溫水煮青蛙 混合攻勢恐釀重大傷亡
(3 小時前) -
烏克蘭電信商取得星鏈合約 將推出手機直連衛星服務
(4 小時前) -
防跨年夜滋事 安特衛普居家監禁近50名青少年慣犯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