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29° / 28° )
氣象
2024-09-19 | 中央社

中國對台經濟脅迫 學者:刻意挑選農產品下手

中國喊停34項原產於台灣的農產品免徵進口關稅政策,9月25日起生效。學者剖析,北京意圖對台施壓,刻意選擇農產品作為經貿脅迫工具在於影響範圍有限、不會導致過分激化。

中國宣布9月25日起停止執行對原產於台灣的鮮水果、蔬菜、水產品等34項農產品免徵進口關稅政策,內容項目包括15項水果、11項蔬菜、8項水產品。

致理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張弘遠對中央社剖析,北京透過農產品對台施壓,評估其是針對總統賴清德對於中俄璦琿條約、「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60週年研討會」等相關發言而來,賴清德的談話、致詞展現了較強的兩岸對抗性。

張弘遠指出,中國必須找到一個對台施壓的方式表達不滿,軍事威嚇天天在進行,老百姓對於越線、臨海等壓力難有直接性感受,中國又不能做出嚇跑台商投資的動作,於是刻意選擇影響範圍有限又不會導致過分激化的農產品下手。

「儘管這是一個舊題目,內容仍可見細緻操作痕跡」,張弘遠觀察,北京刻意選在中秋節過後才發布柚子(文旦)將徵進口關稅消息,先前則是僅選定花蓮文旦恢復輸中,對於台灣縣市差別待遇操作,在這波經濟施壓中可以見到。

張弘遠認為,中國、台灣都是世界貿易組織(WTO)會員,應該秉持不歧視原則講求貿易對等、經貿行為公平性,當初台灣的農產品獲得優惠是出於兩岸關係特殊考量,現在則成為了北京大做文章的對象。

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楊明憲對中央社表示,兩岸都是WTO會員,本應根據最惠國待遇原則、國民待遇原則進行貿易;過去中國片面讓利,台灣也歡迎透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農產品進入中國,「不過我們不應該忽略正常的國際貿易規範」。

楊明憲強調,這件事情是一個提醒,提醒兩岸應該依據國際貿易規範進行貿易;中國先前單方面地禁止台灣一些農漁產品輸入,也沒有根據WTO防疫檢疫機制拿出科學證據通報執行,兩岸貿易都應該遵循國際規範來走。

楊明憲認為,中國這樣的作法在短期間或許對於台灣的農產品確實有些衝擊,不過中國禁止台灣農產品輸入事件接二連三,這樣的衝擊也不是突然間發生的,政府應有所準備,持續努力地協助分散農產品外銷風險。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