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6°
( 16° / 14° )
氣象
2024-12-12 | 中央社

有望明年當上德國總理 一篇了解基民黨魁梅爾茨

德國3黨聯合內閣11月瓦解,極可能明年2月底提前大選,最大在野基民黨黨魁梅爾茨有望成為總理。梅爾茨堅定支持烏克蘭,然給人急躁易怒形象,與同黨籍前總理梅克爾風格迥異。

社民黨(SPD)總理蕭茲(Olaf Scholz)11月初開除自民黨(FDP)財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導致由社民黨、綠黨(Die Gruene)與自民黨組成的紅綠燈內閣正式破裂。蕭茲今天向聯邦議院提出信任投票,將於12月16日舉行。外界普遍預估蕭茲內閣無法通過信任案,德國很可能明年2月提早國會大選。

綜合英國「衛報」與路透社報導,傳統保守派的基民黨(CDU)目前民調遙遙領先,在可能訂於明年2月23日所舉行的提前大選有望勝出。68歲的梅爾茨(Friedrich Merz)這週往訪基輔時地位與意涵已然不同,代表的是歐洲最大經濟體下一任領袖對烏克蘭的支持。

然而梅爾茨將接手的德國正陷數十年來最大經濟危機,社會分歧且躁動,得在滿足傳統保守派與和極右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爭奪選票之間小心拿捏。

已升格為祖父的梅爾茨是名天主教徒,仍居住於出生地的德國西部小鎮布里隆(Brilon),40多年來維持著好丈夫形象。雖然同屬基民黨,他與黨內前一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南轅北轍。出身前東德的梅克爾是新教徒,曾再婚且膝下無子。

兩人在基民黨內的際遇也堪稱天差地遠。梅克爾率黨內贏得一次又一次選舉,梅爾茨黨內的支持率則不時掉到谷底,以至黨內曾考慮將他掃地出門。在2000年代之初競逐黨內高層期間,梅爾茨徹底被梅克爾比下,他的反應憤怒且無章法,甚至被形容為無頭蒼蠅。

當時在黨內發展不順的梅爾茨索性離開政壇,跑到美國財經巨頭貝萊德(BlackRock)集團德國子公司當理監事主席賺大錢,讓諸多默默努力的基民黨人看不慣。

梅克爾2018年卸下擔任近19年基民黨黨魁職務後,梅爾茨才又積極投身政壇,但2018、2021年兩度黨魁選舉都失利,直到2021年重新選上國會議員,2022年才終於選上基民黨魁,屢在紅綠燈內閣焦頭爛額之際傷口撒鹽。

向選民擦亮自己的招牌將是梅爾茨這次大選的主要挑戰之一。儘管他的名字現在國內成為討論焦點,但在中間約20年時間裡他幾乎不在人們視野。他形容自己是有幹勁、守時、勤奮、直率的人;然而批評者說他臉皮薄、暴躁且傲慢。

到目前為止,梅爾茨的經濟政見主要集中於減稅、放鬆管制和激勵措施,還透露他可能會放鬆憲法規範的支出上限以爭取對基建狀況不滿許久的選民,然而鬆綁財政紀律卻與他所標榜的嚴謹性背道而馳。

梅克爾擔任總理後,梅爾茨就離開國會且迄今沒有任何公職經驗。期間他在貝萊德集團德國子公司與匯豐銀行(HSBC)擔任高層並從事遊說工作。他有開飛機的嗜好,有機師執照且擁有2架小飛機。

雖然他後來對梅克爾的批評緩和不少,但仍對她2015年開放門戶迎接百萬難民進入德國難以苟同。他強調「這種門戶開放政策不容再有」,並推動對移民關閉國門。

與現任總理蕭茲不同,梅爾茨堅定挺烏,先前就表態支持強化烏克蘭打擊俄國境內能力。他9日造訪基輔時告訴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願提供柏林當局之前一直不給

的金牛座(Taurus)長程飛彈,但也提醒對方「我們希望你們能攻擊的是俄國軍事基地,而非平民與基礎設施,必須是害貴國受攻擊的軍事目標」。

上週的民調顯示,基民黨目前支持率32%,是目前內閣最大黨社民黨的兩倍。隨明年可能的提前大選臨近,外國領袖開始更頻繁致電梅爾茨;一些觀察人士發現,梅爾茨在傳達訊息的措辭開始更嚴謹和有紀律。

前保守派議員尼克(Andreas Nick)認為,梅爾茨對澤倫斯基的提醒顯示他已在調整用字遣詞,「他已意識到可能即將當上總理,如今任何發言都要權衡利害」。

但梅爾茨的個性有可能成為潛在隱憂。2022年7月,德國正面臨經濟衰退、俄國侵烏等內外考驗,梅爾茨當時參加時任財長林德納於德國在北海的敘爾特島(Sylt)所辦婚禮時,卻高調開私人飛機前往,引人側目。

這項炫富且無視加劇氣候危機之舉受到嚴厲批評,但梅爾茨選擇正面硬槓,堅稱「我這架小飛機用的燃料,比任何一名聯邦政府官員的配車都少」揚言只要有機會依然會選擇駕機。衛報直言,這種在國家正處逆風時的炫富及特權形象,遲早會對他帶來反噬。

身材高大結實、聲音宏亮的梅爾茨不只一次出現移民議題失言,像2023年1月他在一場電視談話節目上,就用帶有貶抑性質詞彙Little pashas(意思接近於罵人小白爛)形容穆斯林族裔小孩對待老師沒禮貌。

德國梅因斯大學(University of Mainz)政治系教授阿塞瑪(Kai Arzheimer)說:「他(梅爾茨)是個非常守舊的人,只是正努力讓自己看起來更21世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