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7°
( 17° / 17° )
氣象
2025-02-02 | 中央社

巴黎禁止車輛行經市中心 居民樂、商家叫苦

巴黎往無車城市邁進,市中心「限行區」措施上路已2個月。居民對車流減少、空污改善表示開心;商家則叫苦連天,已向行政法院提出上訴。受訪者對減車有共識,但認為郊區運輸與停車配套仍未到位。

花都巴黎近10年來以打造自行車和步行者天堂為目標,努力減少車流、空氣和噪音污染。自2024年11月初起,巴黎市再邁進一步,塞納河右岸蛋黃區1到4區成為「限行區」(ZTL),禁止「只通行而不停留」的一般車輛進入。

「限行區」規定禁止所有只「行經」該區的私人車輛進入;換言之,除非目的地或出發地在該區,否則一般私人車輛不得只「穿越」這片面積5.5平方公里的區域。公務車、大眾運輸、救護車、送貨車、計程車等不在此限。

此區居民、上班族、商家、餐廳、身障人士等都可以申請通行證,而限行區內店家的消費者也可持預約和消費證明獲得進出此區的許可。

牽著自行車的凱米爾(Camille)向中央社表示支持新規。她說:「這區人很密集、車很多,希望如此一來能疏散交通。我在週末有看到設立管制,確實車潮減少了,作為行人和騎自行車的人,我覺得更好了」。

「很多人都是一人開車,即使沒一定必要也要開。或許現在大眾交通還沒有完善到能讓所有人暢行無阻的搭乘,但我覺得目前的走向是對的」。

大學講師威廉(William)住在3區交界、車流量大的共和廣場(Place de la Republique)附近。他告訴記者,禁行區上路後後,車子不能再從廣場開進巴黎市區,所以車流少了很多。「我覺得自從巴黎不再以車輛為優先後,我生活變得更好,在巴黎也能更好的呼吸了」,他說。

威廉對巴黎市大眾交通堪稱滿意,「我喜歡走路上班,趕時間就搭公車,如今搭車可以省大約10分鐘。因為我一上車,就開進限行區,穿越限行區,我的大學就剛出限制區,車流通暢很多」。

但他有朋友大受影響,因此認為配套應更完善。「要區分開車上班的人,對他們更寬容,他們也不容易。還要重新規劃整個巴黎,過去20年已做了很多,我確實看見改變,但還有很多街區未被關注,仍飽受車流影響,大部分都是郊區,人口結構和市中心不一樣,很多時候付出代價的都是他們」。

根據巴黎市政府,限制範圍1到4區內每天都有35萬到55萬車次流量,大多車輛都是行經不停留。6個月緩衝期間內,警方會以解釋、勸導為主。之後行經該區車輛若未能出示證明,將被罰以135歐元(約新台幣4600元)。

同樣住巴黎3區且擁有車輛的阿諾(Arnaud)對於該措施亦喜亦憂。「一方面,我更難像以前一樣好好開車;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能更少空氣污染,在巴黎好好呼吸」。

除了車位難找外,他目前開車感覺不到改變,「還沒設太多管制,資訊也不是很清楚,我在等更多細節」。

這幾年巴黎推無車城市,車主阿諾非常有感,「大馬路都被限縮用來設立自行車道,巴黎被切分成好幾區,避免車子行經小巷弄,所以駕駛被迫繞來繞去。巴黎確實開車越來越困難,同一時間也讓車子變少了」。但整體而言,他認為方向是好的。

此外,他認為需建設更多大眾交通,「要為住在郊區的民眾設想,郊區和市區的大眾運輸要更多,這需要時間,但必須著手進行」。

相較於一般居民的支持,大部分商家則持反對態度,認為市府應有更多配套、聆聽商家。全國服裝聯盟(FNH)和商家聯盟(Alliance du Commerce)兩大全國組織12月底已向行政法院提出上訴,希望市府撤銷措施。

全國服裝聯盟主席塔拉莫(Pierre Talamon)的男裝店位於巴黎市府旁的4區。他接受中央社訪問時指出,商家會受到衝擊,商家也需要巴黎之外的客人,那些人不一定能搭乘大眾運輸,因此他強調,巴黎郊區與外省的大眾交通網絡還有待加強。

「這措施會有利於網路商家以及國際數位平台,應該要有利於當地商家、實體店家,他們作為卻大相徑庭」。

塔拉莫認為,讓商家能生存對城市而言至關重要:「自行車、行人、車輛,要取得平衡。我們都想要平靜的都市環境,但打造城市的是商家,因為讓民眾聚會、交流的地方就是店家、酒館、餐廳。巴黎市政府要知道:若一個城市的商家經營困難,那問題就大了。」

也在4區開設獨立玩偶商店的西爾維(Sylvie)則告訴記者,自從措施上路後,流失了近20%的客人,「巴黎郊區與外省的人不願再來巴黎逛街了,因為不能停車,且停車費很貴」。

西爾維和塔拉莫都認為,巴黎減車的目標是好的,但需更為郊區、外省居民設想。「應在巴黎周邊設更多停車場,且價格要合理,讓人們在進城前能停車,再轉乘地鐵」,西爾維說。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