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4 | 中央社
畫筆訴說本土故事暢銷法國 阮光民:台灣是文化寶盒
台灣漫畫家阮光民擅長用畫筆刻畫台灣故事、人情與歷史,「幸福調味料」法譯本近日出版,大受歡迎。他告訴中央社,想讓更多人知道台灣歷史,否則恐怕消失。在他看來,台灣多元文化就像寶藏盒。
1月31日,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法國出版商Asian District攤位前,法國讀者大排長龍,人手一本台漫「幸福調味料」的法譯本,漫畫家阮光民的手一個多小時沒停過。負責人塞里(Pierre Sery)告訴中央社,他深深愛上阮光民的作品了。
生於1973年的阮光民為業界資深前輩,屢獲國內外大獎,更有「東華春理髮廳」等多部作品改編為電視劇。這樣一位台漫長青樹,帶著親切與謙虛的笑容,近日接受中央社專訪。
3度參與安古蘭漫畫節的阮光民表示,法文授權命運多舛,「幸福調味料」大約10年前就有出版社詢問,但因緣際會一直錯過,直到去年終於順利出版第一部法譯作品。
他指出,法國讀者看漫畫面向比亞洲更廣,「我們的漫畫在歐洲其實比在台灣還受歡迎。難得的是,你不用很有知名度,歐洲讀者只看你的圖,喜歡就會買,接受的廣度和包容度都很大」。
他說,無論是在義大利波隆那書展或安古蘭漫畫節,「我真切感受到歐洲讀者的熱情。不是追星式的崇拜,而是願意排半小時隊,等你簽名、畫圖,很感動」。
阮光民分析,這幾年來,台灣漫畫面向已拓展開,現在台灣漫畫環境反而更像歐洲,市場多元,各種題材都能畫。「我是老一輩漫畫家,那年代很明顯都會跟著日漫出版的方向走,我這樣的作品當時是不可能有一席之地的」。
記者提及最近的預算波瀾,阮光民直言,過去幾年,政府對於漫畫的推動「揪甘心」。最近文化預算遭砍,令創作者相當擔憂,「我們不是拿來亂花,而是需靠文化部外譯作品。這幾年的外譯計畫對台灣作品推向國際幫助很大,非常重要,否則作者難以自己進行這件事」。
阮光民改編自賴和同名短篇小說的最新作品「一桿秤仔」大獲成功,一舉奪下2024年金漫獎「年度漫畫獎」與「金漫大獎」。
創作緣起來自於台灣文學教授的邀請,「他們長年研究台灣日治時期文學作品,資料豐富,但大多限於學術界,無法外擴,所以找我合作」。
阮光民坦言,之前完全不熟悉賴和,「因為我的課本就是徐志摩,還有撿橘子的背影。我是畫了之後才知道台灣有這麼多土生土長的文學家。這讓我很感慨,告訴自己一定要畫」。
日本每幾年就會重新推出川端康成或太宰治的作品,不斷把大師往外推,「但徐自摩和朱自清都不能代表台灣,而是要像賴和、龍瑛宗這些人,即使他們刻畫的是日治時期的台灣」。
阮光民認為,台灣是語言、民族融合的島國,日治也是台灣的歷史,要認識它,台灣文化才能變厚。他將依照日治三大時期文學家賴和、龍瑛宗、呂赫若創作三部曲系列作品。
「一桿秤仔」講的是對強權的抗爭,而阮光民也加入了對幸福探求的支線,讓故事更厚實,也更與時俱進,讓年輕人接受。
被問及為何要說這些台灣故事,阮光民回答,要讓台灣人知道這些故事,創作者是橋樑。「談不上使命感,但我畫柑仔店、麵店,都是親身經經歷;現在我接觸到賴和,很認同,覺得應該要做」。
「再不做,再沒有人講這些故事,我們很多歷史就會消失,很可惜。我們都是先輩的受惠者,他們寫出這些故事,我們這些受到恩惠的人,必須不去辜負他們種的樹,不能把它砍斷」,阮光民說。
「我們生活在台灣,但對於台灣本地的知識、文化卻缺乏深入了解」。因此阮光民決定,以後每年至少推出一本以台灣故事為題材的作品。「近年來台灣有越來越多人響應文學改編,尤其如今人們越來越少閱讀文字,若透過圖像可以帶動文字閱讀,並認識台灣更多作家、漫畫家,都是很棒的」。
父親是本省人,母親則來自四川,阮光民告訴記者:「在我小時候,周邊族群沒有這麼多對立,外公跟阿公即使語言不同仍能討論。台灣美的地方也在這裡,任何外來文化,我們都能把它化為己有。」
「台灣有個魅力,就是能吸收人,成為台灣的一個樣子。任何文化進到台灣,都會被『台灣化』」。他以老家斗六太平老街為例,一條街上就有佛、道、天主、基督教共存,從不爭吵。
阮光民說,他在畫漫畫時想對外表達的,就是一種「融洽的生活方式。台灣是一個島,歡迎大家來,我們在不同文化中汲取養分」。
阮光民表示很開心能透過漫畫讓外國讀者認識台灣,會和其他創作者一起努力推廣台灣這個招牌,「希望在將來,我們可以不用特別強調,讀者一看到作品就知道這是台灣了」。
「能讓外國讀者認識台灣我當然開心啊」,阮光民笑著說,「畢竟台灣這幾年才慢慢被國際知道,這需要時間,安古蘭漫畫節台灣參展十多年,現在成績出來了。如今在法國書架上看得到台灣的作品,會有種自豪的感覺,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現在路已經通了」。
最後,阮光民將台灣形容為一個「番薯形狀的寶藏盒」,可以在裡面發現很多寶物。「雖然有些不是土生土長的東西,但都是國外深埋在台灣的文化,有待你慢慢去發掘」。
1月31日,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法國出版商Asian District攤位前,法國讀者大排長龍,人手一本台漫「幸福調味料」的法譯本,漫畫家阮光民的手一個多小時沒停過。負責人塞里(Pierre Sery)告訴中央社,他深深愛上阮光民的作品了。
生於1973年的阮光民為業界資深前輩,屢獲國內外大獎,更有「東華春理髮廳」等多部作品改編為電視劇。這樣一位台漫長青樹,帶著親切與謙虛的笑容,近日接受中央社專訪。
3度參與安古蘭漫畫節的阮光民表示,法文授權命運多舛,「幸福調味料」大約10年前就有出版社詢問,但因緣際會一直錯過,直到去年終於順利出版第一部法譯作品。
他指出,法國讀者看漫畫面向比亞洲更廣,「我們的漫畫在歐洲其實比在台灣還受歡迎。難得的是,你不用很有知名度,歐洲讀者只看你的圖,喜歡就會買,接受的廣度和包容度都很大」。
他說,無論是在義大利波隆那書展或安古蘭漫畫節,「我真切感受到歐洲讀者的熱情。不是追星式的崇拜,而是願意排半小時隊,等你簽名、畫圖,很感動」。
阮光民分析,這幾年來,台灣漫畫面向已拓展開,現在台灣漫畫環境反而更像歐洲,市場多元,各種題材都能畫。「我是老一輩漫畫家,那年代很明顯都會跟著日漫出版的方向走,我這樣的作品當時是不可能有一席之地的」。
記者提及最近的預算波瀾,阮光民直言,過去幾年,政府對於漫畫的推動「揪甘心」。最近文化預算遭砍,令創作者相當擔憂,「我們不是拿來亂花,而是需靠文化部外譯作品。這幾年的外譯計畫對台灣作品推向國際幫助很大,非常重要,否則作者難以自己進行這件事」。
阮光民改編自賴和同名短篇小說的最新作品「一桿秤仔」大獲成功,一舉奪下2024年金漫獎「年度漫畫獎」與「金漫大獎」。
創作緣起來自於台灣文學教授的邀請,「他們長年研究台灣日治時期文學作品,資料豐富,但大多限於學術界,無法外擴,所以找我合作」。
阮光民坦言,之前完全不熟悉賴和,「因為我的課本就是徐志摩,還有撿橘子的背影。我是畫了之後才知道台灣有這麼多土生土長的文學家。這讓我很感慨,告訴自己一定要畫」。
日本每幾年就會重新推出川端康成或太宰治的作品,不斷把大師往外推,「但徐自摩和朱自清都不能代表台灣,而是要像賴和、龍瑛宗這些人,即使他們刻畫的是日治時期的台灣」。
阮光民認為,台灣是語言、民族融合的島國,日治也是台灣的歷史,要認識它,台灣文化才能變厚。他將依照日治三大時期文學家賴和、龍瑛宗、呂赫若創作三部曲系列作品。
「一桿秤仔」講的是對強權的抗爭,而阮光民也加入了對幸福探求的支線,讓故事更厚實,也更與時俱進,讓年輕人接受。
被問及為何要說這些台灣故事,阮光民回答,要讓台灣人知道這些故事,創作者是橋樑。「談不上使命感,但我畫柑仔店、麵店,都是親身經經歷;現在我接觸到賴和,很認同,覺得應該要做」。
「再不做,再沒有人講這些故事,我們很多歷史就會消失,很可惜。我們都是先輩的受惠者,他們寫出這些故事,我們這些受到恩惠的人,必須不去辜負他們種的樹,不能把它砍斷」,阮光民說。
「我們生活在台灣,但對於台灣本地的知識、文化卻缺乏深入了解」。因此阮光民決定,以後每年至少推出一本以台灣故事為題材的作品。「近年來台灣有越來越多人響應文學改編,尤其如今人們越來越少閱讀文字,若透過圖像可以帶動文字閱讀,並認識台灣更多作家、漫畫家,都是很棒的」。
父親是本省人,母親則來自四川,阮光民告訴記者:「在我小時候,周邊族群沒有這麼多對立,外公跟阿公即使語言不同仍能討論。台灣美的地方也在這裡,任何外來文化,我們都能把它化為己有。」
「台灣有個魅力,就是能吸收人,成為台灣的一個樣子。任何文化進到台灣,都會被『台灣化』」。他以老家斗六太平老街為例,一條街上就有佛、道、天主、基督教共存,從不爭吵。
阮光民說,他在畫漫畫時想對外表達的,就是一種「融洽的生活方式。台灣是一個島,歡迎大家來,我們在不同文化中汲取養分」。
阮光民表示很開心能透過漫畫讓外國讀者認識台灣,會和其他創作者一起努力推廣台灣這個招牌,「希望在將來,我們可以不用特別強調,讀者一看到作品就知道這是台灣了」。
「能讓外國讀者認識台灣我當然開心啊」,阮光民笑著說,「畢竟台灣這幾年才慢慢被國際知道,這需要時間,安古蘭漫畫節台灣參展十多年,現在成績出來了。如今在法國書架上看得到台灣的作品,會有種自豪的感覺,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現在路已經通了」。
最後,阮光民將台灣形容為一個「番薯形狀的寶藏盒」,可以在裡面發現很多寶物。「雖然有些不是土生土長的東西,但都是國外深埋在台灣的文化,有待你慢慢去發掘」。
最新國際新聞
-
-
川普嚴格取締移民 國防部長親訪美墨邊境
(37 分鐘前) -
地震連震4天 希臘島嶼民眾心慌走海空兩路暫撤
(45 分鐘前) -
中國外交部:泰國總理貝東塔5日至8日訪中
(48 分鐘前) -
美國暫緩向加拿大課關稅 安大略省撤回報復措施
(58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