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3°
( 14° / 12° )
氣象
2025-02-07 | 中央社

德大選首重移民與經濟議題 候選人避談國家安全政策

德國大選進入倒數,移民與經濟議題成為選戰攻防焦點。儘管面臨嚴峻的地緣政治挑戰,選民對安全與外交議題仍關注有限。學者分析,這一現象源於兩德統一後的長期和平環境,以及政治菁英對黨內爭議議題的刻意迴避。

德國聯邦議會選舉將於2月23日舉行。根據調研機構Statista,37%的選民最關注「移民與難民」議題,其次是「經濟」(34%),僅14%受訪者將「武裝衝突、和平與外交」視為優先問題,顯示國防與外交政策在選戰中邊緣化。

安全議題淡化兩大關鍵因素

柏林赫爾蒂學院(Hertie School)國際安全中心主任韓克(Marina Henke)今天在一場國際媒體視訊座談中指出,選民對國防與外交冷感,背後有兩大主因。

首先,德國在兩德統一後經歷30多年的和平穩定,民眾普遍對國家安全議題失去敏感度。

韓克提到,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初期,德國社會曾一度覺醒,意識到國安的緊迫性,當時總理蕭茲(Olaf Scholz)在一場演說中,描述俄烏戰爭對德國和歐洲安全格局將造成深遠影響的「時代轉折」(Zeitenwende)一詞,甚至成為2022年年度代表詞。

然而,這種對國家安全的警覺隨著時間不斷消退。

韓克指出,民間對於支持烏克蘭與增加國防預算的聲音變得微弱,反映德國民眾仍深信福山(Francis Fukuyama)提出、自由民主已是人類最佳與最終政治體制的「歷史的終結」理論,認為烏俄戰爭與川普上台後對北約帶來的壓力,只是短期震盪,歐洲防務與安全終將回穩。

第二個因素來自政治菁英的刻意迴避。韓克表示,德國主要政黨內部對安全政策缺乏共識,因而候選人傾向避談國防議題,以免激化黨內矛盾。

她舉例,基民盟(CDU)、社民黨(SPD)與綠黨(Greens)內部,對於是否應繼續與中國合作、敦促德國企業撤離中國,或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立場,都存在不小分歧。此外,國防預算、北約未來、對俄政策等議題更是高度分裂。

「所有人都知道,堅守財政紀律的德國沒有足夠的預算同時做到兩件事—即在維持強大的社會福利體系同時,大幅增加國防支出」韓克分析,因此政黨選擇向大眾迴避這類棘手問題,避免在選戰期間自陷困境。

選戰策略依賴民調與焦點團體

以目前民調最高的基民盟/基社盟(CDU/CSU)候選人梅爾茨(Friedrich Merz)為例,1月底他發表了一場關於德國防務未來戰略願景的重要演說,選擇的地點是柏林一間飯店,顯然是針對菁英受眾,而非一般民眾。

韓克指出,當前德國主要政黨,特別是基民盟,普遍依賴民調與焦點團體(focus groups)訪問來決定選戰策略,這已成為現代競選的標準模式。

韓克說:「當問選民『你最關心什麼?』答案自然影響選戰方向。」她指出,近期阿沙芬堡(Aschaffenburg)阿富汗移民傷人事件,加劇民眾對移民的憂慮,促使政黨進一步強化移民政策作為競選主軸。

韓克警告,民調與焦點團體訪談未必能準確評估德國真正的長期需求,尤其在當前德國面臨重大地緣政治變遷與經濟需結構性轉型的時刻,不應依賴短期的選民情緒來制定選戰政策溝通內容。

她強調,政治領袖的責任不只是回應民意,更應主動設定議題,引導選民關注真正關乎國家未來的問題。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