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1 | 中央社
日本醫療分級制度嚴格 大S猝逝衝擊或因期待感太高
台灣藝人徐熙媛(大S)感染流感後在日本猝逝,許多民眾開始關切日本就醫問題。為了避免浪費醫療資源,日本有嚴格的醫療分級制度,對於就醫方便的台灣人看來難免感覺耗時。有日本媒體人分析,這次事件令人震驚,可能是因為外界對於日本醫療有過高的期待感。
◎日本分級醫療制度
日本的醫療設施,時常聽到包括醫院、綜合醫院、大型醫院、診所、診療所等名稱。其中「醫院」需要有20張以上病床,「綜合醫院」可收容100名以上病患,配備重症監護、病理解剖室、細菌等病理檢查設施,「大型醫院」則是病床數在200張以上。診所等機構可能沒有病床,又或是病床數在19張以下,以門診患者為主。
日本採取嚴格的醫療分級制度,也就是有病先到基層醫院就醫,經過醫師專業診療後,經過評估有轉診需求,會把複雜個案轉診至其他專科診所或醫院。若是需要更特殊或先進的醫療手段,會被進一步轉診至配備特殊設備、擁有專業醫療團隊的特定功能醫院或大型醫院。
診所就屬於初級醫療,負責處理住院重症患者的綜合醫院和專門醫院屬於二級醫療,大學醫院和特定功能醫院則是屬於三級醫療,另外還有專門處理急救的急救指定醫院等。
日本政府認為,醫療機構和醫療從業人員等醫療資源並非無限,民眾若是想要擁有安心、高滿足度的醫療服務,就必須理解醫療分級的重要性,並且自覺地進行利用。而不是像是去便利超商一樣,在大半夜或是非工作時間隨意前往醫院,導致醫師超負荷工作,進而削弱整體醫療服務體系的穩定性。
這麼做不僅保障醫師的勞動權益,也藉由分工讓患者獲得合適的照護,但是有些日本診所只接受預約病患,大醫院甚至還需要介紹轉院信,當然不如台灣便利。
◎旅日台灣人:在日本看病像是吃「無菜單料理」
旅日台灣人Dash分享她的就醫經驗,她因為一個胃痛症狀,先後跑了5次診所和醫院,一般的胃鏡、抽血檢驗,甚至電腦斷層掃描都做了,依舊無法確診。
她表示,一開始就診的診所醫師研判她疑似胃食道逆流,不過開藥吃了沒好轉,反而變成脹痛。她前往另一間診所,卻被告知疑似急性膽囊炎,需要儘早開刀,立刻被轉診至大型醫院。
Dash說,她甚至被醫師告知不能走路,需要叫計程車去醫院。她於是拿著密封的轉診信,趕緊前往醫院。然而,到了醫院卻完全感受不到緊迫感,又是各種檢查和空等,近4個小時後才見到醫師,卻被告知不是膽囊炎,拿了藥又被放回家。她再度回到初診的診所,這次的體驗感更差,最後讓她放棄在日本把病治好,已經訂好機票準備回台灣治療。
她表示,過去陪朋友上急診,自己也曾有緊急需要就醫的經驗,加上這次胃痛求醫,都讓她體驗到日本與台灣在醫療上的差異。首先,她感覺日本醫療較為保守,通常不會把診斷說死,而是先開藥吃吃看,觀察有沒有效果。做檢查的時候,醫師也不會給予太多建議,如果患者沒有要求,可能就不會做,導致她被多次抽血。
她說,在日本求診的經驗因人而異,畢竟她也是做了功課、查詢評價後才上這幾家診所求醫,或許其他患者的體驗不錯。比較了台日醫療之後,讓她感覺在台灣就醫像是吃buffet(自助餐),選擇性多,想上診所就去診所,想去大醫院就去大醫院;在日本就醫就像是吃omakase(無菜單料理),分級治療雖然專業度高,但效率比不上自助餐。很難說哪一種比較好,只能說體驗不同。
Dash也說,日本人對於嚴格的醫療分級制度沒有太多抱怨,畢竟從小接觸的就是這種體制,但也養成小病自己買藥來吃的習慣,這或許也是日本成藥發達的原因之一。
大S在日本逝世後,她表示也收到許多來自台灣的關心和詢問,大家都相當關切日本的流感疫情,但據她觀察,日本對於流感並沒有特別緊張,生活照舊,戴口罩的情況也不像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流行時那麼普遍,畢竟許多人都被悶壞了。台灣人如果擔心流感,可以在赴日之前先施打流感疫苗,並備好藥品,相信是最好的預防方式。
◎大S在日逝世衝擊大,因為對日本醫療期待感過高?
長年關注中國的日本媒體人中島惠撰文表示,大S逝世後,在台灣和中國都出現對於日本醫療的質疑,加上有台灣醫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日本的醫療機構不太願意接收外國人」,引發台灣民眾爭相接種流感疫苗。
這次事件令人震驚,可能是因為外界對於日本醫療有過高的期待感。
中島惠表示,儘管並非所有人都了解日本的醫療體系,但似乎許多人都認為日本醫療「值得信賴」。然而事實上,有時候必須取決於患者是否能遇到合適的醫師,即使是日本人自己,也時常對日本的醫療體系感到失望。這次事件讓許多中國網友感到震驚,或許是因為他們太過堅信「日本是一個醫療發達的國家,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因此更加無法接受現實。
◎日本分級醫療制度
日本的醫療設施,時常聽到包括醫院、綜合醫院、大型醫院、診所、診療所等名稱。其中「醫院」需要有20張以上病床,「綜合醫院」可收容100名以上病患,配備重症監護、病理解剖室、細菌等病理檢查設施,「大型醫院」則是病床數在200張以上。診所等機構可能沒有病床,又或是病床數在19張以下,以門診患者為主。
日本採取嚴格的醫療分級制度,也就是有病先到基層醫院就醫,經過醫師專業診療後,經過評估有轉診需求,會把複雜個案轉診至其他專科診所或醫院。若是需要更特殊或先進的醫療手段,會被進一步轉診至配備特殊設備、擁有專業醫療團隊的特定功能醫院或大型醫院。
診所就屬於初級醫療,負責處理住院重症患者的綜合醫院和專門醫院屬於二級醫療,大學醫院和特定功能醫院則是屬於三級醫療,另外還有專門處理急救的急救指定醫院等。
日本政府認為,醫療機構和醫療從業人員等醫療資源並非無限,民眾若是想要擁有安心、高滿足度的醫療服務,就必須理解醫療分級的重要性,並且自覺地進行利用。而不是像是去便利超商一樣,在大半夜或是非工作時間隨意前往醫院,導致醫師超負荷工作,進而削弱整體醫療服務體系的穩定性。
這麼做不僅保障醫師的勞動權益,也藉由分工讓患者獲得合適的照護,但是有些日本診所只接受預約病患,大醫院甚至還需要介紹轉院信,當然不如台灣便利。
◎旅日台灣人:在日本看病像是吃「無菜單料理」
旅日台灣人Dash分享她的就醫經驗,她因為一個胃痛症狀,先後跑了5次診所和醫院,一般的胃鏡、抽血檢驗,甚至電腦斷層掃描都做了,依舊無法確診。
她表示,一開始就診的診所醫師研判她疑似胃食道逆流,不過開藥吃了沒好轉,反而變成脹痛。她前往另一間診所,卻被告知疑似急性膽囊炎,需要儘早開刀,立刻被轉診至大型醫院。
Dash說,她甚至被醫師告知不能走路,需要叫計程車去醫院。她於是拿著密封的轉診信,趕緊前往醫院。然而,到了醫院卻完全感受不到緊迫感,又是各種檢查和空等,近4個小時後才見到醫師,卻被告知不是膽囊炎,拿了藥又被放回家。她再度回到初診的診所,這次的體驗感更差,最後讓她放棄在日本把病治好,已經訂好機票準備回台灣治療。
她表示,過去陪朋友上急診,自己也曾有緊急需要就醫的經驗,加上這次胃痛求醫,都讓她體驗到日本與台灣在醫療上的差異。首先,她感覺日本醫療較為保守,通常不會把診斷說死,而是先開藥吃吃看,觀察有沒有效果。做檢查的時候,醫師也不會給予太多建議,如果患者沒有要求,可能就不會做,導致她被多次抽血。
她說,在日本求診的經驗因人而異,畢竟她也是做了功課、查詢評價後才上這幾家診所求醫,或許其他患者的體驗不錯。比較了台日醫療之後,讓她感覺在台灣就醫像是吃buffet(自助餐),選擇性多,想上診所就去診所,想去大醫院就去大醫院;在日本就醫就像是吃omakase(無菜單料理),分級治療雖然專業度高,但效率比不上自助餐。很難說哪一種比較好,只能說體驗不同。
Dash也說,日本人對於嚴格的醫療分級制度沒有太多抱怨,畢竟從小接觸的就是這種體制,但也養成小病自己買藥來吃的習慣,這或許也是日本成藥發達的原因之一。
大S在日本逝世後,她表示也收到許多來自台灣的關心和詢問,大家都相當關切日本的流感疫情,但據她觀察,日本對於流感並沒有特別緊張,生活照舊,戴口罩的情況也不像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流行時那麼普遍,畢竟許多人都被悶壞了。台灣人如果擔心流感,可以在赴日之前先施打流感疫苗,並備好藥品,相信是最好的預防方式。
◎大S在日逝世衝擊大,因為對日本醫療期待感過高?
長年關注中國的日本媒體人中島惠撰文表示,大S逝世後,在台灣和中國都出現對於日本醫療的質疑,加上有台灣醫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日本的醫療機構不太願意接收外國人」,引發台灣民眾爭相接種流感疫苗。
這次事件令人震驚,可能是因為外界對於日本醫療有過高的期待感。
中島惠表示,儘管並非所有人都了解日本的醫療體系,但似乎許多人都認為日本醫療「值得信賴」。然而事實上,有時候必須取決於患者是否能遇到合適的醫師,即使是日本人自己,也時常對日本的醫療體系感到失望。這次事件讓許多中國網友感到震驚,或許是因為他們太過堅信「日本是一個醫療發達的國家,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因此更加無法接受現實。
最新國際新聞
-
-
路透:川普削減外援之際 北京在非洲打造太空聯盟
(2 小時前) -
Clarendelle & Domaine Clarence Dillon 連續第三年成為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美國電影學院博物館的官方葡萄酒合作夥伴,並在第 97 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提供獨家斟酒服務
(2 小時前) -
中國逾2000校提前開學引非議 多地教育單位宣布叫停
(3 小時前) -
參與伊斯蘭國對亞茲迪人種族滅絕 瑞典婦女遭判12年
(3 小時前)